政大信義書院2025企業永續論壇 推動企業培養動態能力

由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主辦的2025企業永續論壇,聚集產官學界與企業代表,共同探討中小企業如何在變動環境中穩健邁向永續轉型。 記者蔡宗儒

「不要把永續準則當成試卷,而是當成地圖,地圖上每一條路不見得都要走,而是找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副執行長蘇威傑,對於常被各式各樣的永續準則搞得眼歡撩亂,不知從何下手推動永續的中小企業,提出以上建議。

10月31日上午在臺北市政大公企中心,有一場由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主辦的2025企業永續論壇,政大商學院長黃家齊表示,政大信義書院過去13年來致力企業永續議題,希望透過信義書院的平臺,扮演好產官學界在永續路上橋接與媒合的角色。

信義書院執行長別蓮蒂指出,信義書院始於13年前信義房屋的長期捐贈,希望從企業倫理和永續出發,並培育永續人才。但當時國內永續教材少之又少,因此信義書院走訪永續企業,進行標竿學習,並撰寫永續教材,推廣至其他大專院校。近年更將目標放在企業,尤其是以研究爲基礎,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永續轉型,並找了許多企業進行深度訪談,找出轉型成功的關鍵點。

信義書院副執行長蘇威傑認爲,企業唯有培養動態能力,才能打造企業永續競爭力。所謂的動態能力就是企業對環境變化的感知能力、對永續導入企業的掌握能力,以及企業內部因應外部變化的重構能力。

他解釋,所謂的感知力就是企業要感受外部的變化,例如爲何受到主管機關裁罰,爲何受到客戶抱怨,並看到客戶和競爭對手所在意的事。掌握能力則是勇於試驗的行動力,把辨識到議題,小規模地導入企業,並進行探索式實驗,因爲新的商品和做法仍具有不確定性。重構能力則着重於內外部的系統調整,進行內部資源分配的調整、建立共識,也要能與政府、供應商等外部夥伴協作,將試驗成果制度化,讓永續成爲整個生態系的共同韌性。

蘇威傑指出,有些企業的永續評鑑很高,但動態能力很低,顯示永續觀念可能侷限於永續部門人員,公司高階主管只關心是否得獎。唯有企業高階主管擔任轉型推手,打破穀倉效應,才能提高每一位員工的永續意識。

他表示,永續未必能立即反映在企業收益上,但可改善企業的決策品質,刺激企業的能力。

樹冠影響力投資公司執行長楊家彥也提醒企業主,當企業需要創意的時候,主管最好留到最後再發言,因爲主管若第一個發言往往會一槌定音,成爲創意的天花板。而當目標任務達成,除了要鼓勵當責部門,若其他部門也有貢獻,也要適時獎勵,否則會造成其他部門學習成長的「反誘因」。

論壇並請來三家企業進行企業永續轉型座談,花王公司消費品事業部門包裝開發資深經理劉義峋表示,今年上半年,花王產品包裝使用再生塑料已突破25%。這是他們歷經多次測試,證明再生塑料的穩定性,以及無數次溝通,才終於說服日本母公司同意。

桂冠食品營銷副總經理王振宇說,桂冠注意到單身不婚的社會趨勢, 廣告也從原本的全家圍爐轉變爲單身者冬至時回家和父母團圓,但主打仍是凝聚家人感情及冬至吃湯圓的儀式感。桂冠也注意到超高齡者的需求,成立桂冠營養研究室,讓冷凍食品和營養健康產生連結。

嘉澎塑膠執行副總王政彥爲了讓公司轉型爲B型企業,他透過發獎金的機會和領獎同仁進行一對一溝通,詢問同仁工作中哪件事最有成就感,並詢問這和B型企業哪一項最具相關性。過去兩年來,他已進行過400多次一對一的發獎金溝通,既像傳教,也像洗腦,促發員工對公司成爲B型企業的動機。目前嘉澎塑膠已獲得B型企業的認證。

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研究總監李竺姮表示,透過學術的邏輯思考,可以幫助企業從混亂的資訊中迅速理出頭緒,找到脈絡,少走遠路。永續的本質就是將心比心,企業只要從善的本質去做決策,就不會離永續太遠。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願景工程》。

※本文由願景工程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