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攜手宮廟和平島淨灘 加入宗教視野補足清法戰爭歷史敘事

國立政治大學和淡水古蹟博物館籌辦清法戰爭紀念系列活動,今天攜手臺北、基隆多家宮廟,號召志工到基隆和平島公園清出18袋垃圾,以實際行動致敬歷史、守護環境。圖/主辦單位提供

國立政治大學和淡水古蹟博物館籌辦清法戰爭紀念系列活動,今以「先人以血淚保護家園,後人以汗水愛護環境」爲主題,攜手臺北、基隆多家宮廟,號召志工到基隆和平島公園清出18袋垃圾,以實際行動致敬歷史、守護環境。

清法戰爭發生在1884年8月至1885年4月,臺灣也是主要戰場。法軍於1884年8月5日自舊稱社寮島,即今天的基隆和平島登陸,企圖奪取北臺灣控制權。清軍和法軍在基隆、淡水等地激戰,1884年10月8日淡水之役是奠定清軍勝利關鍵之戰。

主辦單位說,和平島是清軍北部防線重要據點,法軍1884年自此登陸,和清軍激戰,和平島成爲戰爭首波交鋒之地,見證先民捍衛家園的血淚歷史。如今和平島已從軍事重地轉型爲觀光與生態景點,但歷史記憶仍深植人心。

清法戰爭紀念系列活動時間,自8月起延續至10月間,活動場域橫跨基隆和平島、臺北木柵與新北淡水等歷史關鍵地點,透過淨海、淨灘與淨山等環境行動,重現清法戰爭中臺灣士民保鄉衛國的精神,喚起國人對家園責任的認同與傳承。

政大與淡水古蹟博物館今與基隆慶安宮、惠慈宮、暖暖安德宮,以及臺北木柵集應廟、景美集應廟,前往清法戰爭期間法軍登陸的和平島,號召超過50名志工,共同參與淨海儀式與淨灘行動,以實際行動致敬歷史、守護環境。

參與活動宮廟都與清法戰爭關係深厚,基隆各廟曾爲清軍將士祈福之地,木柵集應廟更爲在地義勇軍誓師祈願的起點。當年戰功卓着的淡水之戰勇士張阿火,即爲集應廟張姓家族成員之一。

木柵集應廟主委張敏男說,清法戰爭對張家與集應廟有重要意義,因爲先祖張阿火當年在廟中,向保儀尊王張巡祈福後,帶着香火奔赴淡水戰場,最終參與擊退法軍之役,是木柵的光榮。希望透過參與一系列紀念活動,讓更多人認識這段歷史,也將這份守護土地的信念,傳承下去。

中研院院士李豐楙表示,赴戰場之地舉行解冤釋結儀式,是華人宗教文化中面對歷史創傷的重要方式。戰爭帶來流血,也累積冤氣與未竟的情感。透過儀式性行動與歷史對話,可安撫亡靈,釋放集體創傷,並讓後人以尊重的姿態,轉化悲苦成爲和解的力量。

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主任林振源指出,學校與廟宇合辦淨灘,是學術與社會連結的具體實踐。清法戰爭深刻影響臺灣歷史,但相關地方記憶與官方史料存在落差,政大獲文化部支持,特別補足過往欠缺的法文原始資料及宗教研究視野,希望藉由跨界合作,建立兼顧地方信仰與國際視野的歷史敘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