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持續加碼!A股併購重組活躍度持續攀升,硬科技領域成跨界轉型 “新戰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楊坪 深圳報道

繼深圳、上海、南京等地後,近日,廣州也發佈了《廣州市支持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鼓勵區域內上市公司實施併購重組。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之下,A股市場併購重組熱情持續高漲。Wind數據顯示,自2024年9月“併購六條”發佈以來,截至2025年4月21日晚間,首次新增的與A股上市公司相關的併購重組事件超過2000單,其中構成重大重組的合計122單,更新的重大重組案例則有212單,遠超上年同期(即2023年9月24日至2024年4月21日)。

審覈端亦“喜報連連”。4月17日晚間,深交所官網消息顯示,長跑數年之久的羅博特科跨界收購斐控泰克二度上會通過。隨後,鬆發股份跨界收購恆力重工案也獲得上交所審議通過,該案成爲“併購六條”發佈後首單過會的跨界併購項目。

國信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王開認爲,併購重組是快速實現產業突圍的重要路徑,“企業通過橫向併購,強化主營業務;通過縱向併購,打通了上下游產業鏈;通過跨界併購,實現了產業轉型和資產置換。”

跨界併購傳“喜報”

在2014年至2016年的上一輪併購熱潮中,部分企業因跨界文化傳媒、影視、遊戲、教育等輕資產、高估值板塊失利,爆發了鉅額商譽減值潮,導致“跨界併購”在市場爭議不斷。

市場上有不少聲音認爲,跨界併購難度大,整合風險高,並且存在股價炒作情形,應審慎對待。但也有人士指出,跨界併購可以幫助企業快速進入市場並佔有市場份額‌,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助力轉型升級與做大做強。

直至2024年9月,“併購六條”出臺,明確“支持運作規範的上市公司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等需求開展符合商業邏輯的跨行業併購,加快向新質生產力轉型步伐”,A股市場“跨界併購”案例逐漸增多。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0家上市公司首度披露了跨界併購的計劃。其中,百傲化學7億元現金收購芯慧聯55%股權、格力地產資產置換轉型免稅業務等均已完成,鬆發股份、羅博特科是“併購六條”後跨界併購中爲數不多進入審覈流程的項目。

綜合來看,兩個案例均爲“蛇吞象”交易,涉及跨界,且是同一實際控制人下的併購重組。

鬆發股份主營業務爲日用陶瓷製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21年歸母淨利潤由盈轉虧,並連虧三年,2021年至2023年歸母淨利潤依次爲-3.09億元、-1.71億元、-1.17億元。標的公司恆力重工是一家船舶製造及高端裝備製造企業,2024年淨利潤爲3.01億元,其股東方承諾未來3年扣非歸母淨利潤累計不低於48億元,恆力重工的資產評估價爲80.06億元。

本次重組的交易對方爲鬆發股份實際控制人陳建華及其控制的企業。通過本次交易,鬆發股份主營業務將變更爲船舶及高端裝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完成戰略轉型,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羅博特科是國內光伏電池片自動化設備龍頭企業之一,收購標的ficonTEC是德國高端光電子設備企業。2019 年,羅博特科實控人戴軍組織財團收購了ficonTEC的股權,隨後籌劃將ficonTEC注入上市公司。此次收購交易價格達10.12億元,ficonTEC所有者權益賬面值爲159.76萬歐元,評估值爲1.6億歐元,評估增值1.58億歐元,增值率高達9915.09%。

“第一,這兩家企業收購的標的都是符合新質生產力方向,符合政策要求;第二,兩家企業都是同一控制下的交易,難度比純市場化交易要低一些。兩家公司能過會,可以看出監管對於符合要求的跨界併購的支持。”澤浩資本合夥人曹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不過,鬆發股份、羅博特科的過會,也並不意味着跨界併購項目可以“高枕無憂”。綜合來看,跨界併購的失敗率仍然較高。去年9月以來,已有22單併購宣告失敗,其中8單爲跨界併購。

此前,慈星股份、華斯股份、奧康國際、世茂能源、永安行等多家公司的跨界交易宣告失敗。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爲,跨行業併購失敗率高是正常的。“跨界是很難的事,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另一個行業裡有哪些關竅,上市公司股東和高管是很難了解的,風險認識就很難到位。成功的跨界併購,往往是借殼式或者標的基本充分獨立運行的集團化管理模式。更何況,很多跨界併購的動機是階段性股價上漲,而不是爲了成功。”

聚焦產業鏈深度協同

綜合來看,“併購六條”後的重大重組中,產業併購仍是主流。前述122單首次披露的重大重組中,41單爲橫向整合,3單爲垂直整合,18單爲戰略合作,三者合計佔比超過50%。

近年來,上市公司不再滿足於單一的業務拓展,而是通過併購重組,實現產業鏈的深度整合與協同。

部分頭部上市公司藉此機會,加速行業整合。以券商爲例,截至目前,“國泰君安+海通證券”通過換股方式實現吸收合併,“國聯+民生”正式合併,浙商證券競得國都證券3000萬股拍賣股權,湘財股份擬跨界吸收合併大智慧。

傳統行業上市公司同樣致力於併購同行業或上下游資產,加大資源整合,提升產業集中度。如中鎢高新以51.94億元購買湖南柿竹園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華大九天收購芯和半導體,構建從芯片到系統級的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解決方案等。

從行業分佈來看,不管是產業併購,還是跨界併購,“併購六條”後新增的重大重組案例中,大多數都指向了硬科技領域。相關交易標的大都屬於新質生產力範疇,半導體、新能源、生物醫藥、智能硬件等領域的標的是上市公司的主要目標。

前述122單重組中,電子、半導體領域的標的資產合計28單,新能源、電氣設備合計13單、生物醫藥8單。

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認爲,今年二季度及下半年,硬科技領域仍然可能是A股併購重組的熱點賽道,尤其是半導體、電子設備、通信、醫藥生物、新能源賽道。這些賽道都處於轉型升級期,比如半導體行業有“自主可控”的需求,將帶動EDA的工具設備、材料等環節併購需求增長;生物醫藥行業中基因編輯及抗癌藥物的突破推動了行業併購需求;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則有通過併購優化產能佈局、減少低價競爭的需求。而傳統產業中,公用事業、基礎化工、交通運輸,通過併購實現綠色化轉型,也可能成爲市場關注的熱點。

政策、產業與資本形成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併購重組相關政策仍在持續加碼。

3月5日,金融監管總局宣佈組織開展適度放寬科技企業併購貸款政策試點工作,試點範圍爲18個城市。對於“控股型”併購,試點將貸款佔企業併購交易額“不應高於60%”放寬至“不應高於80%”,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七年”放寬至“一般不超過十年”。隨後,多家銀行宣佈落地科技企業併購貸款試點業務。

爲配合地方政府各項支持併購重組的政策舉措,各地國資也紛紛成立併購基金,推動政策、產業與資本形成合力。

今年1月,深證併購基金聯盟成立,這是全國首個以併購基金爲主導的金融行業組織,旨在培育吸引優質機構聚集,助力產業“補鏈強鏈”,同步推動45億元險資併購基金落地。

隨後,上海市宣佈上海產業轉型升級二期基金、國資併購基金矩陣即將啓動,新基金矩陣總規模將達到500億元以上,涉及國資國企改革、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民用航空、商業航天、文旅消費等領域。

蘇州宣佈由蘇創投牽頭籌建的各類專項產業基金、人才基金等總規模近千億元,其中包括戰新強鏈併購基金總規模100億元,基金以整合爲手段,推動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做強做優。

市場預計,併購重組將成爲貫穿2025年資本市場的“重頭戲”,更多優質企業有望通過併購重組的方式集聚優勢資源、做強做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