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產業雙輪驅動 人形機器人板塊迎發展機遇
近期人形機器人板塊催化不斷。8月6日,上海印發《上海市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實現具身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等多項具體指標。此外,8月8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將於北京開幕,100餘款新品將首發亮相,數量是去年的近2倍。
人形機器人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2025年或是行業邁過“0-1”,進入“1-10”階段的一年,值得重點關注。在政策與產業的積極推動下,板塊有望受益於智能化和降本的雙重驅動產生較多機會。
2025年,爲加速供應鏈自主可控與全球競爭力構建,人形機器人產業支持政策持續升級。今年2月,北京出臺《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廣東、深圳、浙江、山東等多地也紛紛給予政策支持。作爲融合人工智能、高端製造和仿生技術的新生代產品,人形機器人已成爲各地競相佈局的戰略新興產業。今年以來,國內人形機器人賽道也表現火熱,多家人形機器人頭部廠商獲得戰略投資,上市公司也積極參與人形機器人廠商的併購整合或技術合作。
從技術層面來看,當前人形機器人技術進步和產業進展集中在硬件優化和運動控制。近期由於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機器人生產導入mim(金屬注射成型)工藝,在特斯拉機器人即將量產的背景下,mim能夠解決靈巧手及機械手的關節鉸鏈、轉軸、齒輪、連桿支架等部分小零部件的量產問題,因而得到市場關注。考慮到硬件方案可能會有較大變化,後續新供應商及新零部件的導入、某些供應商份額的提升或帶來投資機會。
機器人板塊的投資主要可關注三個方面:一是下一代機器人無法發生大改動的方案具有較高確定性,如諧波減速器、關節總成商等;二是跟蹤特斯拉人形機器人變化,後續可關注mim能否在其他位置的零部件上使用,國內供應商中主業優異、技術能力較強以及擁有設計能力的公司有望脫穎而出;三是國內外機器人廠商相關的產業鏈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