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存款保險40載

珍惜存款保險40載。(路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迄今80年,不能免俗,全球有不少紀念活動,其中較受世人矚目的,當推行將到來的日本投降紀念日(9/3),當年同盟國元首是否會同臺亮相?中華民國政府會有何角色?這中間又隱含多少可玩味的政治意圖?頭腦如果不夠複雜,還恐怕一時轉不過來。

至於頭腦單純的,不妨參加與民生有關、攸關你我生活品質的活動:9月27日存款保險40週年。記得約莫十年前,我曾先後在本報發表兩篇文章:2014年6月24日的「存款保險30週年前夕」,以及2015年6月23日的「存保30大壽的厚禮?」,呼籲社會記取存保安定金融的貢獻,但勿對存保有不合理的期待等。

十年倏忽即過,近十年國人對存保觀念是否依舊?正值國際存款保險機構協會(IADI)將在臺北舉辦執行理事會,或許正是省思時候,並藉以志念存保40週年。

衆所周知,保護存款人,安定金融秩序,是存保制度的初衷。中華民國在1947年舊銀行法中,就有應聯合成立存款保險組織的規定(相當先進),但直到37年後存款保險條例才經立法院三讀通過(1984年)。

1985年十信案件爆發,存保公司雖尚在籌辦,不過發生重大金融事件,倒也趁機凝聚共識加速制度的催生。存保機制立法時,本人尚在金融界,存保初試牛刀時,我已轉至主管機關,有幸見證存保機制的成長與茁壯。

引進存保制度,並非全無代價,1935年美國於倒閉千家銀行後,國會通過存款保險公司法,羅斯福總統於簽署法律時,曾提出警語:存保可能使政府爲個別銀行的過錯負責,爲經營失敗的銀行業承擔代價。

百年以來,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與道德風險(Moral hazard)一直是存保揮之不去的夢魘,存款人常因存款保障忘卻應有的風險意識。早年德州大學的Miller教授,曾有一生動的比喻:如果將25萬美元交付兩位賭徒到賭場一試手氣,一位是不論輸贏都平均分擔風險,另一位則是贏錢平分,輸錢不分擔,請問哪一場景的賭客會較激進下注?

2023年時,美國發生Banking Turmoil(銀行動盪),矽谷銀行等三家中大銀行相繼倒閉(同一時段,歐洲瑞士Credit Suisse也經營不善),數位金融時代的擠兌,截然不同的救火經驗,使歐美監理單位紛紛將目光轉向IADI於2009年6月發佈的「有效存款保險制度核心原則」(Core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s)及其2010年12月配合完成的評估方法,不過IADI的原則畢竟是針對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而設計,病毒株既有改變,疫苗重予研發可以預期。

至於臺灣,因經濟持續發展,20年來幸無系統性的金融擠兌(許多人已不知擠兌爲何物),休養生息之際,其實不妨對照IADI的核心原則重新演練一番,再加上數位時代元素(例如CBDC代理機構或穩定幣發行人),先來個兵棋推演吧!

記得1995年,正當亞洲金融危機前兩年,國內發生30餘件基層金融擠兌案,所幸存保公司養兵千日(仔細算,養兵約三千日),早對各種危機做好war game,雖然戰情總有起伏變化,還不致慌亂無策,加上後來照表操課,陸續整並基層金融,拆除引信,才免於1997亞洲金融危機的內外夾攻,在亞太一片烽火中,維持國內市場的穩定。

記得2014中國人民銀行曾派員來臺考察存保業務,次年大陸開辦時,恰值存保公司30週年,於今兩岸關係緊繃,剛好存保下月行將40,對岸則將慶祝存保十年有成,IADI又在臺開會,何不順勢合辦存保專業交流活動,沖淡一些劍拔弩張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