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光 | 以“五大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五大文明”的和諧並進,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全面性、協調性、發展性和人民性的特質,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新時代積極探索與創新的重要成果,彰顯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新高度,豐富了人類文明進步的內涵。
開闢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文明新道路
物質文明構成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物質根基與驅動力,通過提供豐富的物質財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爲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其他文明領域的繁榮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習近平經濟思想針對當前國內外經濟格局系統回答了中國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問題,通過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爲當代中國物質文明建設指明方向。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物質文明發展的根基。新質生產力憑藉諸如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尖端科技的支撐,催生了新型生產關係的誕生,使得生產分工趨向精細化與靈活性,促使勞動者角色從單純的體力勞動者轉變爲以知識、技能及創新能力爲核心驅動力的勞動者,從而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與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政府與市場關係的重塑,既有效發揮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與導向功能,又確保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地位,極大地加速了物質財富的累積進程。此外,新質生產力還促進了資本的高效配置,引導其流向對社會整體福祉有益的領域,爲物質文明的持續繁榮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金後盾。這一系列變革協同作用,共同引領物質文明邁向更高的發展階段,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新跨越。
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物質文明的突出貢獻在於,既大膽地在開放型體制中吸收包括資本主義創造的文明成果,也堅定地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的制度體系;既推動了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也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和諧穩定,爲全球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模式。這一過程中,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推動了生產力的迅猛增長,實現了經濟總量的飛躍式提升,更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公平正義方面創造了歷史性的豐碑,爲全球物質文明的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杆。通過平衡發展與穩定,中國式現代化爲全球物質文明探索出了一條既高效又和諧的新路徑,爲世界各國提供了可借鑑的發展模式。
引領超越現代化內生困境的政治文明新道路
政治文明是人類在塑造政治社會實踐中取得的進步與成就,對於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國家的繁榮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政治文明領域的積極探索與創新實踐,不僅爲自身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同時也爲其他文明領域提供了科學的制度體系和有力的法律保障,展現了中國政治文明的獨特性與全球影響力。
中國式現代化在政治文明領域展現了獨特的魅力與深遠的意義,它不僅繼承了世界各國現代化道路的普遍特性,更超越了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內生困境。西方現代化道路根植於資本主義價值體系,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但其資本邏輯的強勢主導和利潤最大化的短視追求,卻導致了資本剝削、勞動異化、兩極分化、環境破壞、掠奪擴張等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實現了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有機結合。通過追求物質豐裕與精神富足的雙重提升,有效規避了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固有風險,爲全球政治文明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實現了對西方民主實踐造成的民粹主義與國家治理失效現象的超越,更在民主的本質與實踐上進行了深刻的探索與創新。西方民主往往將選舉視爲民主的唯一標準,忽視了民主的全過程性和實質性;而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民主參與的全過程性,確保人民在決策、管理、監督等關鍵環節都能廣泛而深入地參與,這一模式更加符合現代民主的發展趨勢,也體現了民主的真實性與有效性。與西方將選舉視爲民主唯一標準的“自由民主”理論相比,全過程人民民主在理論層面更加深入地挖掘了民主的內涵與價值,同時也在實踐層面爲中國特色民主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啓示。這一創新實踐不僅豐富了人類政治文明的多樣性,也爲發展中國家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民主發展道路提供了新的視角與路徑。
塑造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精神文明新道路
精神文明作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維度,不僅塑造着社會的文化面貌與價值觀念,更爲其他文明的發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念基石、智力資源和精神支撐。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精神文明領域的演進,尤爲顯著地體現在其“兩個結合”的創新路徑上。“兩個結合”不僅爲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提供了嚴謹而科學的理論導向,還爲其賦予了深厚且豐富的文化底蘊。在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下,中國精神文明建設致力於培育公民的高尚道德品質,促進社會文明水平的全面提升,進而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泛形成,爲社會和諧穩定構築了堅實的精神基石。與此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愛、誠信、正義等核心價值理念在新時代背景下被賦予了嶄新的時代意義,成爲引領社會風氣、凝聚民族共識的關鍵精神資源。“兩個結合”的路徑使得中國精神文明建設既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又深深紮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煥發出獨特的魅力與蓬勃的生機。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深刻體現了對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承繼與創新。中華文化以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廣博深厚的內涵,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與文化基石。在推進現代化的征途中,中國不僅高度重視保護與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更矢志不渝地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深度挖掘與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價值意蘊,並緊密結合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與時代特徵,中國創造出一系列彰顯中國特色、時代風貌與民族特色的文化碩果。這些成就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羣衆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生活,顯著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感召力。在此基礎上,中國還積極促進文化的交流互鑑,與世界各國分享中華文化的智慧,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獨有的力量。在傳承與創新的雙重驅動下,中華文化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與活力,成爲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精神文明領域不斷前行的重要基石與強大支撐。
創建以人爲本的社會文明新道路
社會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石,爲其他文明發展提供穩固秩序、全面保障與高效組織支持。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探索中,民生建設與社會治理成爲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關鍵,不僅提升民生福祉,更爲社會和諧穩定與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中,民生建設被置於至關重要的位置,成爲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的堅實基礎。中國政府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將改善民生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致力於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方位提升人民羣衆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通過實施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中國成功解決了數億人口的貧困問題,爲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爲民衆提供了更加公平、可及的基本服務,有效縮小了城鄉、區域、羣體間的差距,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這一系列民生舉措,不僅增強了人民羣衆對社會文明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更爲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探索,同樣展現出獨特的智慧與創新。在黨的領導下,社會各界通過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逐步實現社會治理精細化、智能化。同時,注重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治理中的獨特作用,倡導誠信友善、和諧共處的社會風尚,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此外,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實現精準治理與服務,讓人民羣衆在享受便捷高效服務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社會治理的溫度與人文關懷。這一系列社會治理創新,不僅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也爲社會文明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構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新道路
生態文明作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支柱,不僅關乎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更爲其他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生態基礎、良好的環境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綠色篇章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發展理念,指引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創造出世界矚目的環境治理與生態建設成就,爲全球生態文明共建共享貢獻出中國方案。
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深植於經濟發展方式之中。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需要堅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將經濟活動和人類行爲約束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範圍內,爲自然生態留出足夠的恢復時間和空間,力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共進。一方面,通過淘汰落後產能,促進資源有效利用,引領了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另一方面,通過支持綠色技術研發與應用,促進經濟結構升級,推動了綠色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展現了人民福祉與生態保護並行不悖的生動實踐。
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系統性、整體性的推進。通過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確保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和長效性。這一制度體系以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爲基石,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深入。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推動國際公約的落實,展現了作爲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爲全球環境治理注入了新的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五大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和生態良好相統一的現代化道路,不僅成功超越了傳統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內在困境與挑戰,更爲全球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化新路徑。中國正以堅定的步伐和務實的行動,書寫着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輝煌篇章,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着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作者系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新媒體編輯: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聯繫我們
點個“在看”不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