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烤鴨爲何只賣二十五元?(話說新農村)

鬱靜嫺

要適應肉類消費場景多元化轉變,推動畜禽產品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全產業鏈練內功、提質量,促進養殖、消費兩頭甜

最近,“爲什麼一隻活鴨上百元,一隻烤鴨只要25元?”的話題躍上熱搜。

經過一番考證,答案浮出水面——品種好、成本低,街頭烤鴨用的是櫻桃谷白羽肉鴨,“吃得少、長得快”,養殖成本較低;分開賣更掙錢,用來做烤鴨的鴨身,僅佔肉鴨總體價值的25%左右,真正值錢的是鴨翅、鴨胗、鴨毛等部分。售價25元一隻的烤鴨,店家仍有可觀利潤。

街頭烤鴨的熱度,來自人們對食物安全的關注,也是我國養殖業現代化發展的小小標註。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肉類生產和消費國。畜禽養殖週期較長,加上市場反應滯後、中小養殖場戶較多等原因,一些品種難免會出現階段性供需錯配,造成行業甚至跨行業的週期性波動。比如,受上一週期豬價高企影響,鴨鵝作爲替代品,養殖規模擴張;而隨着豬肉供應逐步擴大,鴨鵝的市場份額相應“縮水”,製作羽毛球的原料——鴨鵝翅膀上的刀翎供應緊缺,導致2023年下半年起羽毛球價格一路飆升。這條傳導鏈,既反映了農業在國計民生中的基礎地位,也凸顯了養殖業週期性波動的影響。

如何端好“肉盤子”,讓養殖、消費兩頭甜?“25元烤鴨仍掙錢”的經濟賬裡,藏着養殖業轉型升級的增效密碼——從“整隻賣”到“分開賣”,“化整爲零”實現收益增長,關鍵就在於完善的畜產品加工體系打開了新的價值增量空間。

據中國肉類協會調查,目前80%以上的畜禽肉以初級產品形態被消費,畜產品深加工大有可爲。隨着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肉類消費場景呈現多樣化發展。從適合家庭日常烹飪的冷鮮肉,到適合戶外燒烤的牛排、雞翅、羊肉串等特定肉材,從熟食滷味、風味休閒食品,到減脂餐、預製菜、寵物食品……錨定目標人羣、找準細分賽道,推動畜禽產品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有利於發揮產能蓄水池作用,更好地耦合消費潮流。

推動養殖業節本增效,需要全產業鏈練內功、提質量。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施養殖業節糧行動,大力推廣精準配方低蛋白日糧技術,加快構建高效集約、綠色低碳的養殖生產體系。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數字牧場”系統的應用、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創新體系的構建,爲肉牛產業鏈注入了“智造基因”,大幅提升了附加值。

從長遠來看,從培育優質畜禽品種,到養殖場數智化應用,再到加快完善肉類分類分級標準體系,進一步拓展養殖業價值空間,仍有待多環節一起發力。如此,才能讓消費者大快朵頤,也能讓養殖戶面對行業週期波動多一分從容。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4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