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科普旅程帶給我的(創新談)
旦增色珍
作爲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既要守護好高原的文化根脈,也要積極擁抱科技浪潮,讓創新的種子在雪域高原生根發芽
3D城市規劃模型在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的展臺上緩緩旋轉,機器人在科技館的擂臺上展開“對決”,無人機在智慧農場的田壟間劃出精準的航線……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下,我們這些來自新疆、西藏的100多名青少年,參加了一次跨越3000公里的科普旅程。這趟別開生面的旅行,爲我打開了一扇連接傳統與創新的大門,讓我更加真切地觸摸到了科技的溫度與力量。
中國科技館的機器人展廳徹底顛覆了我對“機器”的認知。模擬搏擊比賽的機器人秀,讓科技演示變成了一場沉浸式的藝術表演。“笑臉識別”互動屏前的排隊體驗,則讓我看到技術的多元可能——當屏幕捕捉到我的藏族服飾上的紋理細節時,我忽然意識到:人工智能不僅能識別笑容,更能連接不同地域的文化符號。
在塔元莊同福智慧農場,無人機羣掠過田野的畫面令人震撼。講解員介紹,一臺植保無人機單日作業面積可達300畝,相當於20個農民的工作量。這讓我想起家鄉日喀則的春耕場景,父輩們播種的身影與眼前的科技畫面重疊,讓我深刻理解了“創新是第一動力”的含義。當得知這些設備能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墒情,我立刻聯想到這樣的智能系統也許能引入並應用在西藏那曲草原的旱季。
科學家給我們開設的人工智能講座,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的思維。“人工智能是有智慧的程序,機器人只是執行工具”這個清晰定義,化解了我的困惑。這場科普之旅珍貴的饋贈之一,是讓我重新認識了科學家,理解了科研。從前我以爲科研就是在實驗室裡擺弄儀器,直到參觀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時,看到研發人員頂着烈日在田間調試農業機器人,他們褲腳上的泥點、筆記本上的農作物生長數據表,讓我懂得,真正的科技創新,永遠紮根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土壤中。
作爲來自雪域高原的學生,在這次精彩的科普旅程中,我高興地看到,智慧農業能改良青稞品種,AI防災系統能預警地質災害,遠程醫療機器人能穿越雪山草原。我意識到,科學素質的提升,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實現夢想的重要階梯。
這場科普之旅給予我的,不僅是見識前沿科技的機會,更是一種信念——作爲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既要守護好高原的文化根脈,也要積極擁抱科技浪潮,讓創新的種子在自己心裡、在雪域高原生根發芽。
(作者爲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第四高級中學學生,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白家莊辦公區組織的2025年“同心築夢祖國行”活動學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