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良渚文明考古現場如何搬進博物館

浙江良渚文明考古現場如何搬進博物館。圖爲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外景。(新華社╱杭州市臨平區委宣傳部提供)

浙江良渚文明考古現場如何搬進博物館。圖爲玉架山考古博物館玉架山遺址廳良渚文化刻符玉璧。(新華社)

浙江良渚文明考古現場如何搬進博物館。圖爲玉架山考古博物館臨平遺址羣廳不同類型巖芯。(新華社)

「就連考古發掘工具都有,這個博物館是真想教會我考古!」玉架山考古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今年5月18日開館以來,日均接待遊客逾3000人次。在車水馬龍現代都市和稻浪翻滾生態農田之間,玉架山考古博物館是展館、也是讀懂良渚文明的「演進圖景」;是文物、還是橋樑,解碼考古挖掘「發生現場」;是建築、又是展品,搭建城市遺址「時空之橋」。

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是大陸「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考古學家嚴文明論證玉架山遺址,涵蓋良渚文化早、中、晚各時期,是唯一貫穿1000年良渚文明演進歷程的遺蹟。

玉架山考古博物館總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設有臨平遺址羣廳、茅山遺址廳、玉架山遺址廳等展廳,精選1800件(套)陶器、玉石器等出土文物,多爲首次亮相。

展廳內,無論是按年代排序陶器牆,還是復原環壕形態,都可讓觀衆藉由考古調查、發掘剖面和平面,深入瞭解玉架山遺址營建過程和良渚文化興衰歷程。

遺址由6個相鄰環壕圍溝組成,有人工堆積土臺,具備居住、墓葬等功能。自2008年搶救性考古發掘以來,共清理出墓葬600餘座,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玉器,總數逾8000件。其中不乏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刻符玉璧、玉梳背和玉冠狀器等珍貴文物,勾勒出良渚文明「崇玉尚禮」社會圖景。

「每個環壕就是一個氏族的居住地,6個環壕又一起構成一個聚落,這樣的結構穩定持續了上千年。」玉架山考古隊隊員方中華表示。

「我們講的不光是文物,也講文物怎麼被發現。」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副館長李龍指出,展廳不僅講遺址本身故事,還講考古學還原史前文明方法,強調考古挖掘「發生現場」。

想了解考古常識,在一樓展廳,博物館展出測年方法、文化層判定、田野發掘技術等內容,還設立互動體驗區,還原當時探訪現場。可見遺址羣考古發掘過程及成果,近距離了解考古學知識。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玉架山考古博物館策展人秦嶺表示,布展邏輯側重展現考古學科如何揭示古代社會面貌、考古學家如何通過一鏟一鏟挖掘,逐漸揭開文明面紗。

展廳裡,新科技應用無處不在。傳統「玻璃櫃+標籤」展陳模式轉化爲可聽、可看、可感的新穎故事。

2008年發現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打開史前文化視窗。經12年考古發掘,揭開5000多年前良渚文明神秘面紗。「實物+實景」交融敘事手法,娓娓道出先民故事。

秉持「以玉爲媒,間架爲山」的設計理念,玉架山考古博物館以地景式建築佈局,沿街兩側「山岩」從大地聳起,造型簡潔有力;面向環壕一側如塵封歷史寶匣,低矮錯落間,透着濃厚雕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