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末,你薅到平臺的羊毛了嗎?

剛剛過去的週六,一場戰爭正在打響。 實際上,早在此前一天,《金融時報》記者在很多微信羣裡看到了這樣的通知:“緊急通知:2025年7月11日吃了午飯的人,晚飯禁止進食。爲週六(7月12日)外賣大戰,做準備。收到回覆,謝謝。” 這樣的通知當然是段子,但這種“戰爭”是用真金白銀打出來的。7月12日,美團、淘寶閃購等平臺再次分別發放外賣大額券。其中,美團於7月12日開啓“0元購”,輸入口令即可領取0元外賣。淘寶閃購官方12日一早也宣佈“週六吃點好的,‘超級星期六’188元大券包,五頓我全包”。 一時間,在朋友圈和各個裡,記者看到了大家曬出了“五杯奶茶”“十杯咖啡”,還有“一天5頓飯”的訂單,在低價甚至0元的誘惑下,“點外賣”這件本已稀鬆平常的事情又多了幾分刺激感。追趕式補貼與低價策略短期內仿若一針興奮劑,讓流量如潮水般涌來。 應當說,週六的外賣補貼大戰本質上是市場競爭的生動縮影。平臺通過補貼搶佔流量入口,商家藉助優惠吸引客源,消費者則在比價中獲得實惠,這種多方博弈形成的動態平衡,正是市場經濟活力的體現。補貼帶來的短期流量爆發,既能幫助新平臺快速打開市場,也能倒逼老平臺優化服務,更能讓消費者在充分競爭中享受紅利。從這個角度看,補貼作爲市場競爭的“催化劑”,在激活消費潛力、推動行業創新方面不無積極作用。 然而,當我們撥開這看似熱鬧的表象,亦有重重隱憂。首當其衝的便是對行業的直接衝擊。以當前我國外賣行業爲例,平臺身處增量不足、同質化內卷激烈的困境,“低價”策略下雖在短期內刺激銷量攀升,卻很容易讓商家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沼。訂單量快速提升的背後,卻是被極致壓縮的利潤空間,辛苦一場,不過是爲他人作嫁衣。

進一步探究,資本補貼催生的超低價,實則是虛假繁榮的幻影。回首往昔,打車軟件大戰階段的“補貼競賽”還歷歷在目,彼時“你打折,我就承諾更低價”的場景重現,那些被鉅額補貼吸引而來的消費者,大多是逐利的“羊毛黨”,他們奔着低價而來,薅完便瀟灑離去,並無用戶黏性可言。這種依靠資本“燒錢”堆砌的短期流量並沒有建立足夠的護城河。商家在夾縫中艱難求生,被迫捲入無休無止的“卷生卷死”,平臺的低價競爭惡果,終究還是由商家買單。 從長遠看,消費者自身也是受害者。隨着商家深陷低價競爭而無暇他顧,最終的服務和產品也往往打了折扣。在低價混戰中,商家爲削減成本,在食材選用上可能降低標準,原本新鮮的果蔬變爲冷藏許久的存貨;配送服務同樣深受影響,爲追求速度,外賣騎手被迫違規行駛,餐品灑漏、延遲送達成爲常態。消費者看似獲得了低價,卻可能面臨“分量縮水”“品質下降”“投訴無門”等問題。這種“爲了競爭而競爭”的內卷模式,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長遠利益,更讓整個行業陷入“低質低價”的惡性循環,失去了創新升級的動力。 解鈴還須繫鈴人,發展中的沉痾痼疾,終究要靠持續發展來治癒。隨着今年新巨頭加入外賣行業,鮎魚的到來重新攪動了市場競爭格局。但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價格戰,終究不過是搶佔市場的殘酷遊戲。正如多位市場人士所感慨的,向下“卷”價格,沒有贏家;向上“卷”創新,纔有未來。  真正的市場競爭從來不僅是“價格的比拼”,而是“價值的較量”。補貼可以作爲打開市場的“敲門磚”,但絕不能成爲長期依賴的“生存術”。平臺需要“流量爭奪”轉向“價值創造”,通過技術創新優化供應鏈管理,降低運營成本,建起紮實的本地供給網絡護城河,憑藉穩定的服務、成熟的體系留下用戶;商家應當擺脫“低價依賴”,在菜品研發、品質把控上下功夫,用特色服務建立品牌忠誠度;監管部門則需規範市場競爭秩序,防止“低價傾銷”等不正當競爭行爲,爲行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消費者滿意、商家盈利、行業進步”的多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