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部省份,居然是隱藏的“體育大省”
人才腹地
40枚金牌、27枚銀牌和24枚銅牌,這是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取得的成績。
突破的背後,這些奧運冠軍究竟來自哪裡,逐漸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
數據顯示,自1984年重返奧運賽場以來,11屆夏季奧運會中,中國體育代表團共誕生322名奧運冠軍。若根據奧運冠軍的出生地統計,他們來自全國26個省份,除了廣東、江蘇、浙江等東部沿海省份,也有不少人來自重慶、貴州、雲南等中西部地區。
若從數量上看,遼寧以38位奧運冠軍獨佔鰲頭,湖北、廣東等五個省份的奧運冠軍人數也達到20人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衆多省份中,僅有湖北和浙江兩省保持了每屆均有金牌入賬的紀錄。
相比起浙江的“包遊區”實力,湖北的則顯得低調許多。但是,爲什麼湖北能保持這樣的紀錄?
能文能武
自古以來,湖北都是人才腹地,有着“惟楚有材”一說。
“惟楚有材”源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即成語“楚材晉用”的出處,後由袁名矅將“雖”改爲“惟”。由於湖北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此傳說便寓意着該地區教育興盛,人傑地靈。
正如傳記所載,從古至今,諸如屈原、宋玉等文人墨客,以及當代的錢學森、李四光等卓越科學家,皆誕生於湖北這片豐饒之地。在體育領域,亦同樣彰顯出其人才濟濟的特質。
在1984年舉行的洛杉磯奧運會上,周繼紅榮獲中國跳水項目的首枚奧運金牌,開啓了湖北運動員的奧運奪金之路。自那以後,湖北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屢創佳績。
陳靜榮獲乒乓球女子單打項目的奧運首金;李小雙以“團身後空翻三週”的高難度動作鎖定勝局,爲中國男子體操隊贏得金牌;高崚與搭檔共同摘取了奧運羽毛球混雙項目的首枚金牌;楊威、鄭李輝、程菲是我國首次奪得體操男、女團體奧運冠軍的運動員……
觀察奧運健兒所獲得的這些獎牌,不難看出,湖北在競技體育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技巧性項目上,如跳水、體操以及網球。這些項目不僅是湖北的傳統強項,也是國家在奧運會上摘金奪銀的強項。
特別是在體操領域,更是有着“中國體操看湖北,湖北體操看仙桃”的說法。
公開資料顯示,被譽爲“仙桃體操之父”的丁霞鵬,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沔陽中學(現改名爲湖北省仙桃中學)擔任體育老師,創辦了仙桃少年兒童業餘體校體操班,讓仙桃體操訓練自此開始。
當時,體操班教工就兩個人,丁霞鵬任校長兼教練,顏永平任助理教練兼生活管理員。在兩位教練的選拔和培養下,仙桃體操逐漸從本地衝出湖北乃至全國,走出了李小雙、李大雙、楊威、鄭李輝等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
隨着體育熱潮的不斷升溫,半個多世紀以來,仙桃累計向國家培養和輸送近200名優秀體操運動員和體育人才,體操運動已然成爲仙桃的一張城市名片。
除了體操,跳水也是湖北的傳統優勢項目。湖北省體育局消息顯示,目前湖北奧運金牌數量爲29枚。這其中,跳水共獲金牌10枚,約佔湖北奧運金牌總數的三分之一。
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湖北得天獨厚的地域環境。河網縱橫、湖泊密佈,孕育了湖北深厚的水上運動傳統,包括游泳、賽艇、皮划艇等項目在此地擁有廣泛的羣衆基礎。而湖北在體操項目的資源優勢,也爲跳水提供了支持。
據瞭解,由於跳水與體操動作結構的相似度較近,因此,許多運動員會在練習體操時被選拔進入跳水領域。
例如被稱爲“跳水鐵娘子”的周繼紅,早年就被業餘體校的老師選中加入體操隊,12歲時轉爲專注於跳水項目,並最終榮獲多項世界冠軍。在本屆巴黎奧運會斬獲1金1銅的昌雅妮,也曾就讀於李小雙體操學校,後來被跳水教練發掘並轉而練習跳水。
近年來,湖北也在網球方面大放異彩,這主要得益於它的先發優勢。
早在民國時期,網球已成爲湖北省聯合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並且率先開放女性參與。1933年,漢口市政府體育會舉辦了該市首次男女混合網球比賽。此外,在湖北京山,常年參與打網球的愛好者超過10萬,是全國萬人場地設施比和網球運動普及率最高的城市。
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下,網球運動在湖北已廣泛普及。隨着湖北省建立起專業的網球培養體系,如李婷、李娜、鄭欽文這樣的網球傑出選手相繼涌現,分別拿下了中國網球史上的三個“第一”:中國網球奧運歷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亞洲第一位大滿貫賽冠軍得主和中國網球第一枚奧運女單金牌。
隱藏的體育大省
除了傳統優勢項目,湖北在賽艇、攀巖、射箭等新興體育項目也取得了顯著成績。
在本屆巴黎奧運會上,來自湖北的射箭運動員考文超與隊友在男子團體賽中獲得第四名。
與此同時,湖北在攀巖領域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來自湖北攀巖隊的潘愚非雖未能晉級到運動攀巖男子全能項目決賽中,但他是中國在該項目上唯一獲得參賽資格的運動員。
賽艇方面,湖北也在國內外賽事中保持着強勁的競爭力。例如本屆奧運會上,孫悅雯獲得女子500米四人皮艇第5名,王子鳳獲得了賽艇女子四人單槳第6名。
由此看來,湖北不僅在傳統的體育項目上表現出彩,而且在一些新興體育項目的加持下,成爲了一個潛在的奧運冠軍大省。而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對體育事業的重視。
以武漢爲例,近些年來,武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體教融合模式,正在逐步建立學校、體校、俱樂部相結合的培養體系,積極推進足球、網球、冰雪等項目進入校園,同時將游泳、滑冰等體育項目納入課堂教育。
與此同時,湖北省體育局體育產業及體育消費統計監測平臺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86平方米,同比增長15.3%,增幅在中部地區中位居首位。並且在強力的硬件支撐下,大衆體育消費潛力不斷釋放,當年全省體育消費總規模超過1280億元。
實際上,隨着新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體育產業在推動城市轉型發展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區域經濟的貢獻也不可忽視。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在全國範圍內,體育產業與生產性、服務性行業聯繫緊密,其價值鏈的拓展及企業間合作規模的擴大,爲製造業和服務業創造了合作的機遇。
“湖北在多元化項目、名人效應的支持下,可以通過政策支持、產業鏈完善、名人效應的利用以及民營經濟的參與,去帶動體育廣告、旅遊和體育用品製造等產業鏈的集聚,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丁長髮說道。
《湖北省體育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還明確指出,到2025年,湖北省體育產業的總體規模預計將增長至3000億元,其增加值將佔全省GDP總值的2%。同時,體育產業的從業人數將達到40萬人。
這也意味着,湖北憑藉着在體育運動上的優勢和潛力,有望在體育產業的相關領域實現更顯著的進展與拓展。
(轉載開白請添加微信,ID:rafe0101)
撰文|阿力米熱
編輯| 樑勵
版式| 鬆
☞ “下一站,東莞燒鵝”
☞ 江浙滬成爲“包遊區”後
讀城記工作室
用不同的視野解讀城市精神
爲熱愛生活的人們展示城市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