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灰不溜秋的陶缸爲何能佔據國博C位

新石器時代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秦代彩繪魚鳥紋漆木盂 新石器時代魚鳥紋彩陶瓶

我們知道,大部分中國畫主要以紙和絹爲載體進行創作。那麼,在這兩種材料出現之前,有沒有繪畫呢?

不僅有,而且還極其豐富。智慧的中國古人在岩石上繪畫,被稱爲巖畫;在牆壁上繪畫稱爲壁畫;在漆器上繪畫稱爲漆畫;在磚、石上刻畫就有了畫像磚、畫像石;陶、瓷上的畫則被稱爲陶畫、瓷畫。

《鸛魚石斧圖》就是我國早期繪畫最耀眼的一顆明星,因爲它被繪製在一件紅褐色的陶器上,所以是一幅陶畫。它誕生的年代距今大約6000年—5000年,當時的人類社會處於考古學家所說的新石器時期。這件陶器目前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遠古時期”陳列區中央的展櫃中。很多人可能會奇怪,這個灰不溜秋的陶缸爲何能佔據國家博物館的C位呢?

葬具上的藝術創作

1978年11月,在河南省臨汝縣紙坊公社閻莊,這件陶器被當時的文化幹事李建安發現,其上繪製着鸛鳥、魚、石斧,有黑、白、紅等色彩;隨後考古專家趕往現場,又陸續出土陶器19件。

此件彩陶缸用夾砂紅陶製成,高47釐米,口部直徑爲32.7釐米,底足直徑19.5釐米。這個尺寸的陶器放在五六千年前,屬於罕見的大型器物。整個大缸造型上寬下窄,線條流暢,從審美角度而言,是一件非常出色的藝術品;而它外壁上的繪畫,又極大提升了其藝術價值。

《鸛魚石斧圖》的構圖分爲左右兩個部分,左邊畫了一隻鸛鳥,口中叼着一條魚;右邊畫的是一把豎立的石斧,並裝有將其固定的木柄,而斧柄下端繪有交叉成網狀的線條,應是纏繞在斧柄上的麻布。

瞭解完這幅畫的主要內容,有人可能覺得內容畫得如此簡單,似乎沒什麼了不起,甚至還顯得很粗糙。不過,這幅畫的歷史年代距今有五六千年,那時候的文明和國家形態還沒有成熟,中華文明史上的炎黃時代還沒有到來。

放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和技術條件考量,能夠產生這樣一幅完整的繪畫,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且,畫中的鸛、魚、石斧,還能幫助我們復原和理解那個時代的圖景。

當時人們的日常用品幾乎都是用陶器製成,這件大缸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創造了一個紀錄:目前發現的體積最大的史前時期的陶器。

跟其他衆多日用器物不同,這件陶缸是一種葬具。換句話說,描繪這幅畫是爲安葬死者服務的。這種缸或甕,用以盛放逝者的身體,所以被稱爲“甕棺”。而使用這種喪葬儀式被稱爲“甕棺葬”。

關於這種喪葬方式,先秦時期的《禮記》就有記載。不過,早期的“瓦棺葬”主要用於埋葬夭折的嬰幼兒,成人還是多用土葬方式。

這種下葬方式,多用於二次葬,也就是將屍骨進行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埋葬。第一次埋葬後,待屍體腐爛,再將屍骨挖出、清洗後,重新裝入陶器,然後選擇新的墓地下葬。這種葬俗在石器時代普遍存在。

在衆多的甕棺裝飾圖案中,《鸛魚石斧圖》無論尺寸還是工藝精湛程度,都屬於佼佼者。在當時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下,能享用如此精美葬具的人,絕非一般人。所以,大部分學者都能形成共識:使用此大缸下葬之人,一定是某個部落首領,或其他地位重要的人。

鸛鳥、魚與斧頭有什麼聯繫

那麼,古人爲什麼要描繪這樣的內容?畫中的“鳥”爲何被辨別爲“鸛鳥”?

首先,我們看鳥。

畫中關於鳥的形象,描繪得比較簡單、洗練,並不像現代的科學繪畫那樣精確,所以我們很難一下子看出它到底是哪種鳥。主流觀點一般認爲它是“鸛”。“鸛”在中國古人生活中很重要,也被稱爲“鸛雀”,唐詩《登鸛雀樓》裡的“鸛雀”就是它。在生物分類中,“鸛”是一個科,其身形跟鶴、鷺接近,主要棲息於湖泊、沼澤以及河流附近。我國的鸛主要有黑鸛和白鸛。正因爲此,還有部分學者認爲,圖中的鳥是白鷺或白鶴。

其次,再看魚。

魚出現在傳統器物、紋飾中很常見。這裡被鳥銜在口中的魚,是什麼用意呢?

有人認爲,魚象徵陰陽關係,就像太極之中的陰陽魚,聯繫到這件陶缸的葬具功能,此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時,魚的繁殖能力強,在這裡很可能用來象徵女性配偶,寓意強大的繁育能力。因爲在農耕社會,傳宗接代極其重要。

但是,這裡的魚並不是單獨出現,而是跟水鳥組合成“鳥銜魚”。水鳥吃魚,這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那這種圖案,在中國古代意味着什麼呢?

歷代出土文物資料告訴我們,魚和鳥的組合圖案具有清晰的發展脈絡,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這種組合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出土器物和墓葬中。1958年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一件陶瓶上繪有一幅《水鳥啄魚圖》,跟《鸛魚石斧圖》一樣,都處於新石器時代。到了秦漢時期,魚鳥組合的圖案大量出現在銅器、瓦當、畫像石、畫像磚、陶器、玉器中。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人物御龍圖》中,就有一條遊動的魚。由此專家們推測,《鸛魚石斧圖》中的魚鳥圖案,很可能就是古人用來表達期望死者輪迴轉世願望的。

說完鳥和魚,我們再看圖中的第三個元素——斧。

右側石斧所佔畫面,大致與左側“鳥魚”組合所佔面積相同。一把木柄的石斧豎立着,上面刻有“X”形符號,斧柄還纏繞了布片或繩子。五六千年前,石斧是當時常見的生產工具。但這把斧頭很特別,它造型考究,做工精細,而且繪製有“X”標記。專家據此推斷,斧頭以及此陶缸的主人地位非同一般。

這樣的斧頭,在當時並不是一般的勞動工具,而是象徵權力和地位的器物。發展到後來,在石斧的基礎上,又有玉斧、銅斧,以及形制更爲複雜、裝飾性更強的“鉞”,鉞也是斧的一種。

鸛鳥、魚與斧頭又有什麼聯繫呢?

北京大學考古學家嚴文明、蘇州大學美術考古學者張朋川認爲,白鸛和魚是兩個不同氏族的圖騰,白鸛代表下葬首領所在部落的圖騰,而敵對部落則以魚爲圖騰——鸛鳥口中銜魚,代表鸛部落征服了魚部落。

後來,勝利部落首領去世後,部落爲他打造了這件陶缸,作爲二次葬的“甕棺”,並在上面描繪了象徵功績的“鳥銜魚”。

對照畫面,這一推論似乎可以得到證明:鸛的眼睛炯炯有神,雙腳孔武有力,顯然處於強勢地位;而鸛嘴裡的魚,豎起身子,渾身無力,從眼睛描繪來看,已經奄奄一息,盡顯絕望,正所謂“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見證“丹青”的歷史起源

業內講述中國繪畫的起源時,這幅《鸛魚石斧圖》常常會被放在卷首。那麼,這幅圖放在繪畫史乃至美術史中,到底有什麼獨特價值呢?

首先是它的史料價值。此圖的載體是一件擁有五六千年歷史的文物,它的出現印證了文獻記載中“黃帝時期有繪畫”是可信的。這些出土的彩陶繪畫告訴我們,在那個時候,繪畫藝術已經初具規模。由於保存條件、時間久遠等原因,當時的很多繪畫沒能保存至今,《鸛魚石斧圖》可能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新石器時期大部分彩陶繪畫的特徵——這些繪畫的存在,都是依附於器物的形狀。換句話說,它們畫成什麼形狀,要爲器物載體服務。用現在的話說,是爲了裝飾。而且,那些繪畫的主體部分是各種幾何圖案,其中的動物、植物等形象極爲抽象。

首先,《鸛魚石斧圖》在形式上就跟前邊那些圖案區別開來——整幅畫的構圖跟陶缸的形狀互不影響,鳥、魚、斧的形象不像裝飾圖案那樣,還要考慮器物本身的條件。而且這幅畫的尺幅很大,高度達到了37釐米,脫離了器物形狀的限制,充分利用陶缸的表面展開大尺幅的描繪,這是繪畫創作邁向更高階段的體現。

其次,跟裝飾類的圖案不一樣,這幅畫充滿了動態感,有了故事情節。同時期類似的繪畫還有《狩獵圖》《雙鳥戲龜圖》等,但要論藝術性和代表性,《鸛魚石斧圖》是其中的佼佼者。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幅圖在繪畫史上就有了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標誌着早期的中國繪畫由紋飾圖案向物象繪畫的發展。

文/閆天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