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紅村演繹“紅綠變奏曲”

“橫坎橫坎,橫看豎看看不到頭。”20多年前,浙江省餘姚市樑弄鎮橫坎頭村村民曾這樣自嘲。那時的橫坎頭村還是個交通閉塞、房屋破舊的經濟薄弱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體負債累累。如今,這裡已發展成遠近聞名的紅色文旅村,產業欣欣向榮。

橫坎頭村曾是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機關所在地,有“浙東紅村”之稱,紅色底蘊深厚。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訪橫坎頭村,第一站是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羣。這裡包括浙東區黨委舊址、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軍史陳列館、浙東行政公署舊址、浙東抗日軍政幹校舊址、浙東銀行舊址、《新浙東報》社舊址等一系列革命遺址。

來到浙東區黨委舊址,這座清末木結構的民居入口處豎立着“中國共產黨浙東區委員會舊址”草書大理石碑,檐下懸掛“浙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匾額。1943年至1945年,浙東區黨委機關設於此。紀念館內陳列着歷史照片、圖表,以及數百件革命文物。

2006年,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浙東區黨委舊址西北50米處有一幢清末民宅,是浙東革命根據地的金融機構浙東銀行和新聞機構《新浙東報》社舊址。當年,爲了反抗經濟封鎖、促進根據地經濟發展,浙東銀行在這裡發行了抗幣。印製抗幣的石板、印製報紙的印刷機,如今都陳列在這裡。

抗日戰爭後期,浙東抗日根據地日益鞏固壯大,其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根據中共中央指示,1945年1月在樑弄正蒙學堂召開了浙東敵後各界臨時代表大會,會後正式成立了浙東行政公署。

橫坎頭村書記邱民波介紹,近年來,橫坎頭村全力做好“村域共富、區域共富、協作共富”3篇文章。橫坎頭村黨委團結帶領黨員羣衆走出一條“紅色引領綠色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紅色文旅,創新探索紅色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2018年以來,橫坎頭村和汪巷村、甘宣村共同成立了橫坎頭未來鄉村片區,還與周圍8個村開展“紅鋒共富”黨建聯建,通過黨建共商、事務共管、資源共享、難題共解、活動共辦、發展共促,推動實現區域融合發展、共同富裕。

紅色研學從靜態展陳參觀模式升級爲“實景角色扮演+任務驅動”的深度沉浸式體驗,在《紅村1942》實景沉浸式黨課現場,遊客可以扮演地下交通員、用方言傳遞暗號、破譯密碼……

新建的浙東紅村遊客服務中心,集遊客服務、革命紀念展陳等功能於一體,助推“靜態參觀”到“動態體驗”的迭代升級,例如使用全息投影設備、AR、VR等數字化技術,讓紅色記憶從歷史課本躍入現實。民宿、咖啡、露營、賽事、活動……形成豐富多元的紅色文旅生態圈。這幾年,村內遊客平均停留時間從兩小時延長至8小時,有的甚至達到24小時。

一輛觀光小火車、一條美麗田園觀光遊路線,將橫坎頭村與汪巷村、甘宣村相連,成爲一條連接村莊的共富紐帶。集合了附近多個村子農產品的共富大禮包,搭着電商的“快車”走向全國各地。2024年,橫坎頭村接待遊客超100萬人次,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462.2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3381元。曾經偏僻破敗的山村,已變爲安居興業的樂土。

村集體和餘姚企業共建的“紅芯”植物工廠,很受小朋友的歡迎。無土栽培種植大棚裡,果蔬長勢喜人,菠菜18天即可“出廠”。這裡的蔬菜供應給上海和浙江的高端超市。2023年,“紅芯”植物工廠成爲杭州亞運會蔬菜供應商。工廠吸納了30餘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年產值超過1500萬元。

2023年12月,畢業於藝術院校的於釗琦和3名小夥伴來到樑弄鎮,擔任一個活動的主創。這原本只是短暫的停留,但四明山靜謐而獨特的美吸引了他們,4人決定留下創業。在鄉民的好奇和質疑聲中,他們盤活一處鄉村閒置建築,將其改爲藝術空間,取名“鉟金地箱”,寓意“劈開堅硬的岩石,鍊金再造”,旨在以藝術的形式重新詮釋樑弄。他們同時拍攝汽車在蜿蜒的四明山間行駛的影像,在網絡短視頻平臺開設賬號,一年多時間便匯聚了5萬多“粉絲”。

這個初次創業的小團隊,因爲經驗不足,選址走了彎路。樑弄鎮幹部得知後,積極幫他們尋找合適的場地。如今,團隊在一個歷史建築裡辦公,還開設了一家小咖啡館,藝術與歷史在這裡交融,成爲許多外地車友的打卡地。

盛名在外的樑弄大糕,是當地最有名的地方小吃,其製作過程是把泡過的米磨成粉,鋪上豆沙餡兒,撒上米粉,再用木質模具印上字和花紋。傳統上,這些字樣無非是“福”“喜”之類的吉祥語。來樑弄鎮調研學習的浙江青年宣講員,也體驗了樑弄大糕的製作。他們使用的大糕模具上,刻制的字樣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