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村融合發展 “網紅”再變長紅

“正月十八那天,我們村旅遊公司又分紅了。”2月16日,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脫貧戶孫觀發一見到記者,就分享了最近的喜事。

“按照慣例,我們一般是正月初八分紅,今年過年遊客比較多,孜和院生意忙,耽誤了幾天。”潭頭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錦華說。

“忙點好,遊客多,說明我們村受歡迎,我們收入也能高些。”孫觀髮帶記者來到村口的一個四合院,指着院門口門廊上“孜和院”三個大字說,“以前這裡是村民放農具、雜物的地方,如今改造爲餐飲中心,可以滿足700人用餐。”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潭頭村視察。總書記深厚真摯的關懷,溫暖着鄉親們的心田,也照亮了潭頭村幸福生活的前行路。

發揮土壤富硒優勢,着力打響“富硒品牌”;通過“閒置房地+運營管理”“資源整合+資產入股”方式,多元盤活閒置資源和幫扶資產;修繕紅色研學基地,打造2條紅色旅遊線路……曾經“晴三天,挑爛肩頭;雨三天,水進竈頭”的潭頭村,先後獲評中國扶貧交流示範基地、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等6項榮譽,參觀學習的遊客紛至沓來,一時間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從2019年到2024年,潭頭村年均接待遊客110萬人次。其中,2024年接待遊客超150萬人次。

隨着村子的變化,孫觀發也多了幾個新身份:潭頭村講解員、旅遊公司股東、民宿老闆。

“我可是村旅遊公司第一批股東呢!”孫觀發告訴記者,近幾年,村裡道路越來越寬,蔬菜大棚越來越大,遊客越來越多,這些變化讓他篤定,潭頭村一定會一天比一天好。於是,他帶頭成了股東,還把自家房子簡單裝修後,加入村旅遊公司統一管理。“土地流轉費,加上民宿收入,再加上旅遊公司分紅,一年的毛收入有10多萬元。”孫觀發笑着說。

產業不斷髮展,讓潭頭村集體收入和村民收入都實現了快速增長。2024年,潭頭村集體收入突破355萬元,較2018年增長44倍;村民人均純收入達3.6萬元。

潭頭村的發展並非個例。目前,我省累計創建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8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72個,累計發展鄉村民宿6795家,促進農民增收12.5億元,帶動當地農副產品銷售額達19億元。

如何讓這些“網紅村”長紅?

“我們在鄉村建設中,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遊,樹立整村經營理念,引育鄉村運營人才,培育鄉村+新業態,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把用好“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建設作爲農業強省的重要抓手,在全省遴選17個縣(市、區)組成4個“四融一共”先行區,聯動打造4條融合發展精品線路,啓動先行區建設,聯動推進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期,我們正進一步調整潭頭村今後幾年發展規劃,主要是深挖潭頭村的產業潛力,聯合鎮裡其他村一起抱團發展。”劉錦華表示,潭頭村有850戶3082人,雖然組建了旅遊公司,打造了富硒產業基地,但是人多田少、外出務工人員多的現狀,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站在村口的“笑臉牆”前,劉錦華和記者說起了今年的工作打算:瞄準銀髮經濟這一熱點,依託潭頭村優美的自然環境,把孜和院由餐飲中心調整爲鄉村康養中心;引進一家米制品企業,把潭頭的富硒大米打造成品牌;打造梓山醬油這一特色產品……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又是一年春來到,“網紅村”潭頭正瞄準新目標,闊步向着富民強村邁進。(記者 李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