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疊屏市場競爭再升級,但只卷“薄度”還不夠
作爲曾經的小衆新興物種,摺疊屏手機市場經過六年的發展,逐步完成了從屏幕鉸鏈、整機重量、電池續航、耐用強度等技術的攻堅。但當早期嚐鮮用戶市場趨於飽和,摺疊屏行業卻重新回到了尋找增長動能的難題。
根據IDC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摺疊屏手機出貨量達到284萬臺,同比增長53.1%,雖然市場表現有所回暖,但是這個好轉主要來自於手機廠商產品節奏的變化,華爲Mate X6系列相比上一代產品上市時間的推後導致出貨高峰後延,以及OPPO時隔一年多以後重新發布摺疊屏產品,市場需求並無更明顯的改善,摺疊屏市場今年依然會處於一個調整觀望階段。
雖然摺疊屏今年的全球市場規模將與去年基本持平,但對於手機廠商而言,它依然是承載硬件實力的標誌物。羣智諮詢(Sigmaintell)執行副總經理兼首席分析師陳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摺疊屏手機是終端廠商展示硬件實力的重要載體,目前屏幕,UTG蓋板,鉸鏈等都在加速國產化趨勢,對於前沿新技術和新材料的研發應用也是各家廠商高端市場卡位的關鍵。
競爭再升級
摺疊屏手機的行業輕薄紀錄再次被刷新。
7月2日,隨着榮耀最新摺疊屏手機Magic V5的上線,摺疊屏手機的厚度被縮窄至8.8mm。作爲對比,目前在售的主流摺疊屏手機中,OPPO Find N5摺疊屏厚度爲8.93mm,vivo X Fold5爲9.2mm,華爲Mate XT非凡大師爲12.8mm。在重量上,國產摺疊屏手機甚至已經低於蘋果直板機iPhone 16 Pro Max的227克。
相較於傳統智能手機,摺疊屏設備因需搭載額外的鉸鏈結構、雙層屏幕及防護組件等組件,“瘦身”其實並不容易。
陳軍對記者表示,目前國產摺疊屏供應鏈技術在關鍵領域已取得顯著進展,國內已經涌現了包括賽德半導體、長信科技、精研科技等本土配套供應鏈,而手機廠商也在單點技術上做突破。
“兼顧輕薄與大容量,一直是電池技術領域的核心挑戰。”榮耀CEO李健在2日晚間的一場媒體採訪中對記者表示,公司內部曾組建了一支專注於電池技術的“特種部隊”。歷經三年、70多輪驗證、測試了1000多種材料後,團隊卻不得不面對一個艱難抉擇,從純自研轉向與行業夥伴聯合研發。李健坦言,“這個決定並不容易,但結果證明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
團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材料的攻堅上。
目前,摺疊屏手機電池技術面臨硅含量提升難題,行業平均硅含量在15%以下,多數廠家處於12%左右水平。“榮耀早在多年前就佈局硅碳負極技術研發,針對高硅充放電膨脹不可控的核心問題,研發出可自修復黏結劑,從材料底層攻克超高硅含量穩定性難題。”榮耀產品線總裁方飛對記者表示,目前摺疊屏上搭載的青海湖刀片電池硅含量達到25%,能量密度達到901Wh/L。
“在耐用性上,我們的材料團隊也幾乎嘗試了所有可行的材料,碳纖維雖輕且強,但易碎,目前主流的玻璃纖維夠輕、強度也夠,卻又偏厚,工程師們甚至開玩笑說,地球上找不到,那就去太空裡找找看,結果我們就真的找到了宇航服牽引繩的航天特種纖維。”李健對記者表示,這種超細纖維在指甲蓋大小的面積內就能編織進10萬根,但編織過程中產生的靜電會讓傳統梭織工藝徹底失效。爲此,榮耀投入巨資升級了產線,僅產線改造一項投資就達數千萬元。
這只是國產手機在解決摺疊屏技術上的一個縮影。此前,華爲Mate X5典藏版採用玄武鋼化崑崙玻璃外屏,在保證屏幕強度的同時,也極大減輕了機身重量。
從各大手機廠商的佈局節點來看,在摺疊屏領域的研發投資已經拉長至三年甚至是四年週期,尤其是從供應鏈的技術儲備和能力來看,中國手機廠商已經開始做出巨大改變。
摺疊屏市場的增量在哪裡?
根據羣智諮詢(Sigmaintell)數據預測,預計2025年全球摺疊手機的市場規模約1700萬部,同比基本持平。但明年隨着蘋果摺疊屏的加入,陳軍認爲這一市場將會增長至2300萬部。
“其中蘋果摺疊手機出貨約爲500萬-600萬部。”陳軍對記者表示,蘋果入局,首先會強化消費者對摺疊形態的認識普及,刺激消費者對摺疊手機的需求,無疑會帶動摺疊手機市場規模成長。同時也會推動摺疊平板、筆電等在市場的普及認知。
但想要大規模地爆發,摺疊屏市場仍然需要一場從“形態革新”到“體驗重構”的徹底革命。而未來產品的定義上,行業的競爭點也會從“輕薄”的硬件方向逐步過渡到“AI應用場景”中。
李健對記者表示,AI落地正發生三個結構性轉變,首先,AI的競爭焦點轉變,從“模型能力”到“落地能力”;其次,AI的價值定位轉變,從“工具效率”到“結果閉環”;最後,AI的產品形態轉變,從“雲端計算”到“貼身存在”。
“AI的下一場戰爭,不再只是發生在算力中心、數據中心,以及某個大模型,而是發生在用戶的口袋、桌面與生活場景中。”李健認爲,AI的價值在於可以提升生產效率,摺疊屏的優勢在於可以分屏多任務並行工作,兩者結合後,不再像早期產品需要在性能上做出妥協和退讓。
一個例子來自於辦公場景中,AI可以基於摺疊屏多窗口特性,自動分屏展示相關文檔、郵件與會議工具,並實時翻譯外語資料、提煉會議重點。方飛認爲,摺疊屏作爲可以隨手攜帶的大屏設備,結合AI可以真正做到PC級的生產力。
在她看來,摺疊屏的下一步進階之戰,本質是生態整合能力的較量。
目前,幾乎所有的國產摺疊屏手機在展示應用時都會將蘋果的生態適配度放在靠前的位置,它們的目標不在於取代iPhone,而是在與蘋果生態的“無縫連接”中展開各種終端形態的適配。不管是通過榮耀的Magic V5連接上iPhone 16 Pro Max,還是用其他摺疊屏手機打開蘋果的Mac鍵盤和觸控手勢操作,通過AI的能力,國產廠商正在用摺疊屏打通與蘋果高端用戶連接的通道。
vivo的一名技術人員對記者表示,這實質性地降低了蘋果用戶向安卓陣營遷移的阻礙,是一個關鍵的增量市場。此外,國產手機廠商也在通過AI技術打破硬件與軟件的邊界,從而讓摺疊屏手機真正釋放潛力。
但挑戰也是明顯的,目前摺疊屏市場的量級意味着走通這條路還需要時間。
陳軍對記者表示,因“高返修率及性能遷就”問題,導致第一波嚐鮮用戶對小摺疊手機換機產生猶豫,進而影響整機廠的小摺疊研發節奏。而大摺疊屏手機趨勢相對清晰,用戶接受度較高,但產品價格仍處於高端市場,短期難以實現銷量大幅增長。
“不過,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高端市場突破越到後面機會窗口越小,高端市場就這麼大,如果今天廠商不走(創新)這條路,別人走了,再往後就更難追趕了。””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副總監齊英楠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