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祥模代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長趙祥模說,回顧2024年,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交出了亮麗答卷。通過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發展工程、“東數西算”工程、產業創新工程等,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顯著增長。
趙祥模代表表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各行業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發揮比較優勢和內部潛能,探索富有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
深耕智能交通領域多年的趙祥模代表認爲,完善交通運輸相關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佈局,加快科研基礎設施、大型儀器設備等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是交通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一環。
2024年,趙祥模代表帶領團隊完成的“智能網聯車路系統與可信測試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此外,他帶領團隊編撰完成《交通與運載工程學科前沿技術發展與科學問題》系列叢書,研發國際首套“Pioneer車雲場一體化自動駕駛虛實融合測試系統”,有力推動了我國智能交通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趙祥模代表看來,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爲現實生產力。要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重中之重,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前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學科交叉融合、人才引用培留等方面採取更多切實有效的措施,爲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經濟日報記者 李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