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聚焦】加快轉型發展 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省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聚焦加快轉型發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如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做好“綠色能源+”和綠電文章,加快發展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綠色低碳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成爲今年兩會上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代表們紛紛表示,方向明確,腳步就更加紮實。大家要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在關鍵處落子,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
向“新”謀篇佈局,鍛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興產業是重點任務。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綠色低碳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山西中能匯通科技有限公司坐落在河曲縣經濟技術園區,是萬噸級磷酸鐵轉換磷酸鐵鋰的材料生產基地,具備了量產五千噸鈉離子正極材料的能力。該公司自主研發的NFPP鈉離子電池材料,成功填補了我省在鈉離子電池材料生產領域的空白。
省人大代表、河曲縣縣長徐曉蘭表示,河曲縣將因地制宜調整優化縣經濟技術園區佈局,構建“一區五園”新模式。其中,現代製造產業和農業產業園,重點發展新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儲能裝備製造和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積極推進晉控裝備二期、上海方位角數據公司北斗衛星定位裝置生產等製造項目和蓮芯硒美公司紅蔥乾鮮加工、昊鑫酒業白酒等加工項目。低碳轉型產業園,重點發展煤炭開採裝備、新能源電力儲能、煤基硅基新材料等產業,積極推進山西斯艾新能源廢棄硅泥綠色循環等項目。循環技術產業園,建設非金屬礦物、煤矸石、高嶺土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及煤炭加工爲主導的產業集聚區,推進鴻雁公司固廢機制砂石等項目。新興技術產業園,重點發展現代信息、數據和算力中心、低空經濟服務等產業。綠色能源產業園,圍繞山煤低熱值發電項目,發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類相關配套產業。
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厚植新質生產力底色
綠色是新質生產力的底色,加快先進綠色科技推廣應用,以綠色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尤爲關鍵。在工信部、生態環境部日前發佈的9個“無廢園區”、19個“無廢企業”典型案例中,中鋁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鋁工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無廢模式”成爲我省唯一上榜案例。
“我們突破了困擾企業高效生產的瓶頸,在氧化鋁生產工藝優化、赤泥鋁灰等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省人大代表、中鋁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協理員郭晉梅說,國產礦赤泥成功應用在煤矸石制磚和灰陶琉璃仿古磚製造中,僅2023年就完成赤泥綜合利用量37萬噸,綜合利用率達17.39%。同時,在國內首創燒成窯協同資源化利用生產工藝技術,成功申報二次鋁灰、電解大修渣危廢經營資質,資源化利用規模每年可達5萬噸。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好‘綠色能源+’和綠電文章,爲我們未來研發工作指明瞭方向。”郭晉梅認爲,要強化企業綠色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推動企業主導的綠色科技產學研融通創新,更好爲美麗山西建設賦能。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30項省科技重大專項和150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中車永電是目前國內譜系最全、市場份額最大的風力發電機制造企業,也是國內唯一在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擁有董事會席位的風電部件企業,自主研製的風電產品多次刷新行業紀錄,已累計爲國內外2100多個風電場提供各類風力發電機51000餘臺。”省人大代表、中車永濟電機有限公司機加事業部裝備項目部工人陳寶慶表示,中車永電積極與高校展開合作,與上游供應商協同攻關,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2024年以來,中車永電共完成34項新產品研製工作,獲87件國內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達75件。
強化科技創新、保障產業安全,運城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向“高”攀登。“生物醫藥產業是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省人大代表、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芮城工業園總經理牛慧敏介紹,近5年來,亞寶藥業獲批仿製藥16個、一致性評價品種8個,其中塞來昔布膠囊獲得美國FDA上市批准。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活人才創造活力
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活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讓我們思路更清、信心更足!”省人大代表、中國重汽集團大同齒輪有限公司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劉奇說,“我們工作室現有18名技術人才,既有理論功底深厚的工程師,也有注重實操的高級技師。”經過半年的攻堅克難,該工作室所申報的錐形軸承間隙測量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併成功用於國內先進的AMT自動擋變速箱製造。
劉奇所帶領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正是大同市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的一個縮影。在大同市“雙十六條”人才措施的激勵下,2023年以來,全市共柔性引進各領域高層次人才1159人,全職引進博士研究生200人。同時,還搭建以“晉創谷·大同”爲代表的創新孵化載體和加速平臺,聚焦新裝備、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產業,打造以“北京研發、大同中試,北京研發、大同製造”爲核心的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推動科技創新與人才發展深度融合,爲經濟轉型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
人材者,求之則愈出。劉奇建議,築牢我省人才優勢,應厚植人才成長沃土,積極搭建科創人才交流平臺;創新校企合作,彙集政府、企業、學校多方力量,構建集人才培養、就業創業、技術創新爲一體的綜合協同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釋放科技創新人員創新潛力,加快建設具有山西特色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來源: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