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希資本惠亨玉:能源和科技深度融合,成爲時代發展的雙引擎

當下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各類新興技術與產業的快速輪動,爲股權投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伴隨着一些與此前截然不同的機遇。

朝希資本在過去十年裡,歷經併購投資到創業投資的轉型,積累了豐富的產業資源與深刻的行業認知,收穫了諸多成果。如今,站在時代發展的新起點,面對能源與科技這兩大影響未來人類生活走向的關鍵領域,朝希資本有自己的獨特思考。

4月18日,在投中信息、投中網共同主辦的第19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朝希資本惠亨玉以《雙輪驅動未來:能源革命與科技創新的融合共生》爲題進行了演講,基於朝希資本的實戰經驗,結合對全球能源現狀、科技發展趨勢的研究,爲投資者和行業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以下是現場演講實錄,投中網略作編輯:

大家下午好!我是朝希資本的惠亨玉。非常感謝投中的邀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能源革命和科技創新背景下,我對投資機遇的一些看法。

朝希資本成立於2015年,今年正好是第10年。前5年,我們主要從事併購投資,基本是30%以上的控股型投資,投資領域集中在鋰電、風電、光伏、半導體。2020年左右,這些投資項目分別被上市公司以現金方式收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大量產業資源和產業認知。截至目前,我們的出資人中有很多產業方,也擁有豐富的產業合夥人團隊,這也是產業資本的一個縮影。

2021年,我們轉型做創業投資,繼續在新能源和半導體領域佈局。到現在,我們已經收穫了拉普拉斯、雙元科技等科創板上市公司。在我們的投資組合裡,還出現了不少細分領域的獨角獸企業。

比如上個月申報港股的海辰儲能,它是全球目前最大的專業從事電化學儲能電芯和系統的研發、製造商,我們是其最大的機構股東之一。正泰新能是目前全球前幾大組件出貨商中唯一還未上市的企業。從去年開始,我們組建了一支獨立的海外團隊,佈局海外光儲資產的開發、建設和持有,這反過來也能更好地賦能上述被投企業,形成產業上下游相互促進的生態閉環,這是我們產業資本的顯著特色。

展望下一個十年,我們認爲能源和科技是未來人類生活的兩大主線,它們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過去5年,中國新能源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在鋰電、鈉電、光伏、儲能、固態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都成爲全球新能源發展的風向標和領頭羊。

新能源的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科技創新,如今,AI、具身智能、低空產業等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低碳綠色、源源不斷的新能源供給,沒有中國企業通過規模化製造實現極限降本,持續降低能源成本價格,這些新興科技不會這麼快進入大衆視野。

所以,我們覺得未來時代發展的底色是能源和科技的雙輪驅動。從全球範圍來看,能源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能源供給和需求的不均衡、不匹配,能源平權尚未實現。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典型代表,目前人均能源消耗已位居全球前列,自2010年起就是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國。

未來,會有更多國家像中國一樣不斷髮展,能源消耗總量將持續上升,而每個國家的能源稟賦各不相同。例如,在我國內部,也存在着明顯的能源供需不匹配問題,東部是生產製造用能大省,西部則是新能源發電大省。

因此,我們認爲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在於解決這些問題,以此促進科技在更廣泛範圍的創新和應用,提升人類的智力極限和創新極限。

目前,我們主要關注三個方面的發展趨勢。

第一,全球電網升級改造。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2030年新能源發電量預計將達到46%,這是個相當可觀的數據。去年,我國新能源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總額的比例約爲18%。但根據德國電網的推測和歷史演進數據,當新能源發電量佔整個電網的比例超過30%時,電網可能瀕臨崩潰。所以,各國都在加大對電網改造的資金投入。我國今年電網投資改造預算爲8200億,過去5年平均在5000億-6000億,今年投入將增加30%以上。

電網改造涉及網側、負荷側和源側。近年來,工商業光儲發展迅速,這是負荷側爲平衡用電用能、響應綠色低碳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成本而進行的固定資產投入和改造。在源側,“五大四小”等企業已從原來以火電爲主,轉變爲以新能源裝機爲主。爲適應新能源發展而進行的電網改造,是近年來新能源發展的重要主題。從細分領域來看,改造重點集中在末端電能使用、提升新能源電能質量、調整電壓等級等方面。目前,我國已出現不少創新型企業,致力於滿足電網和用戶的用電用能需求。

此外,新能源具有間歇性和波動性強的特點。去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約9萬億度,用電量增幅爲10%。按此預計,2030年我國用電量將突破15萬億度,新能源消耗量可能達到5萬億度。如此大規模的新能源發電量,依靠傳統電能預測管理已無法實現,這就需要藉助AI技術,對能源負荷和出力曲線進行預測,使其與功率曲線更好地匹配,這是AI科技與能源在能源領域相互作用的典型案例。

AI不僅幫助新能源更好地適應自身特點,降低負荷側的用電用能成本,同時AI的應用也帶動了電力消耗的增長。我國就出現了社會用電量與GDP增長速度背離的情況,去年GDP增長5%,而全社會用電量增長10%,預計未來兩者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其中電氣化和AI數據中心用能是主要原因。

從政策層面來看,我國在上個月底提出,新建數據中心80%都要使用綠電。這既催生了對新能源電力的需求,也爲AI在能源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環境。這一主題與今年發佈的136號文密切相關。隨着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接入電網,對電網的擾動和衝擊日益增大。136號文規定,從6月1日起,所有新能源發電必須進入現貨交易。

過去,我國發電以水電、火電爲主,成本相對固定,社會用電、用能成本容易預測。但新能源發電量受天氣、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白天和夜裡的發電曲線差異明顯。作爲現貨交易市場的主要電源供給方,新能源的加入將極大改變未來社會的用電用能習慣。

預計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發電量約爲5萬億度。目前,已有不少做AI大模型的企業從事未來這5萬億度電的預測、匹配、撮合交易及策略算法相關工作,部分企業營收已過億,據測算,該領域市場規模約500億,發展潛力巨大。

同時,AI和具身智能的發展也爲新能源發展提供助力。比如在電力巡檢方面,以往依靠人力進行巡檢,而未來通過具身智能機器人,不僅可以識別電力設備問題,還能直接進行維修。像風電塔筒、海上風電的巡檢和維修,對人力來說存在一定困難,而具身智能機器人有望解決這些問題,這將極大解放人類的時間和精力分配。

在電池研發方面,比如固態電池和鈣鈦礦的配方研究,如果利用具身智能機器人在實驗室開展相關工作,能夠加快固態電池和鈣鈦礦的研發進程,有效解決目前存在的壽命、能量密度、生產流程安全把控等問題,縮短其產業化週期。

不過,目前具身智能的發展也面臨能源方面的難題,例如機器人的電池續航問題。現在很多機器人續航時間較短,難以滿足中國平均10小時以上的勞動強度需求,從經濟角度來看並不划算。因此,新能源在鋰電池能量密度、安全性、續航、便捷充電等方面,還需要配合具身智能進行大量改造,只有當機器人的續航能力能與人類勞動強度相匹配時,其應用纔會更加廣泛。

第三,能源與空天產業。當前,中美科技競爭在空天領域的焦點在於“搶頻佔軌”,近年來衛星產業蓬勃發展。目前衛星的載荷體系多使用鋰電池,展開部件採用薄膜電池,平均壽命在6-10年。如果在載荷體系中應用固態電池,展開部件使用鈣鈦礦,衛星整體壽命有望提高1倍以上,這將大幅降低衛星的製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促進衛星在通訊、遙感、氣象等領域的應用,讓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空天產業發展帶來的便利。

另外,當下熱門的eVTOL產業(低空飛行器),目前主要使用三元鋰電池。若採用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態電池或氫燃料電池,其飛行時間可提升1倍以上,成本也可能降低近1倍,這將使更多科技應用走進千家萬戶。

總之,能源和科技將是朝希資本始終堅守的投資主題。我們堅信,圍繞這一主題,能夠挖掘出更多優秀的中國企業,進一步推動能源和科技的雙向驅動發展。展望未來,能源和科技將深度融合,將成爲時代發展的雙引擎,它們相互激發活力,推動人類智力不斷提升,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這就是我的分享內容,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