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中國製造“難替代性”——“反脆弱”系列專題之八

趙偉系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一、哪些現象已體現 “難替代性”?

現象一:關稅彈性隨稅率呈非線性變化。關稅衝擊彈性隨稅率 “先遞增後遞減”:稅率低於50%時,美進口需求隨成本上升大幅下降;超50%後,彈性下降,中國商品基本需求仍存,現難替代性。

現象二:4月對美出口降幅小於稅率漲幅。18~19年加徵關稅後,出口下滑幅度接近稅率;但今年4月對美出口增速僅回落22個百分點,遠小於同期145%的加稅幅度,反映供應鏈嵌入度與加價能力優勢。

現象三:關稅豁免由美企主動申請。關稅1.0時期,60%商品獲豁免,以機械設備等中間品爲主,由美企因 “替代困難、經濟損害” 主動申請,豁免後美自華進口占比提升、增速反彈5-10%。本輪豁免速度更快,加稅後即豁免,1227.9億美元商品涵蓋手機、計算機等,醫藥化學品生效更早。

二、哪些商品美國本土無法生產?

美出口商品主爲礦物金屬製品;華出口商品紡織服裝爲主。去年數據顯示,美對世界出口以礦物與金屬製品、化學品和機電產品爲核心。華對世界出口以紡織服裝鞋帽箱包居首,其次爲機械&電氣設備、礦物與金屬製品。

中美出口商品中礦物與金屬品均佔較大比例但商品不同。美國以石油能源爲主,主要爲石油原油、瀝青等;中國以賤金屬製品爲主主要爲鋼鐵製品、鋼鐵等。

機械設備領域結構亦不同:美出口以半導體單晶柱、渦輪噴氣發動機等高技術產品爲主;中國則以通用機械和專用設備爲主,空氣泵出口佔該類別7.6%,商品分佈均衡,凸顯兩國在高端製造與基礎製造領域的產業分野。

三、哪些商品 “龍二” 無法替代中國製造?

紡織服裝:越南替代降速。越南爲美紡織服裝 “龍二” 進口來源,但美自越進口價上升,依賴度提升放緩。中國紡織服裝全球出口份額23年達38.7%,成本優勢支撐難替代性。

消費電子:墨西哥轉口依賴中國。美國自墨進口消費電子(手機、電腦)與中對墨出口增速同步,反映 “中國生產—墨西哥轉口” 模式,實質依賴中國供應鏈。

電氣機械:“龍二” 品類差異大。美自中進口電氣設備以蓄電池爲主,自墨進口絕緣電線,自德日進口發動機,品類互補而非替代。機械設備領域亦存在類似結構差異。

其他視角:大規模關稅豁免及高溢價商品。關稅1.0時期,機械、橡膠塑料等中間品豁免後進口占比提升,顯示美國難以脫離中國供應鏈;中國電動車、手機等在美國溢價率1.5~2.4倍,高於關稅成本,市場競爭力支撐難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