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國民黨的黨魂
(圖/本報系資料照)
「反臺獨」如果只是口號,那就別反了,加入綠營發大財比較快,再多小孩都能養得肥肥胖胖。若真心反獨,要從思想做起,不如此,無法終結長達30年的臺獨思想殖民。簡言之,反獨要有完整的思想武裝。
最佳思想武裝要從哪裡找?到國民黨中央黨部的垃圾桶裡找︰有部書叫做《三民主義》。
思想的起源是問句,當前,臺灣的問題是「民主太大,民生太小,民族太亂」。
民主是制度不是思想,按照三民主義的思想體系,民主制度的思想來源就是民權主義,因此也可說,臺灣的問題是,民權太大,民生太小,民族太亂。
中國國民黨的魂魄是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三者環環相扣,思想體系完整,既符合臺灣人民需要,也與對岸「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並不互斥,因此是國民黨思想武裝的不貳之選。
臺獨思想殖民之所以能得逞,從歷史脈絡看,主要的動力來源是「民權」二字。從康熙收臺到臺灣建省期間,臺灣人的民權不如內地人;到了日殖時代,臺灣人成了日本賤民,民權更是無從說起;二戰後臺灣光復,大陸陷入內戰並延伸到臺島,長年處於戰爭氣氛下,無法實施民權政策。由此,臺灣人的民權意識在歷史壓迫中不斷「疊加」,最終由臺獨收割了這股積蓄已久的思想與情緒,並夾帶「臺灣主體性」的民族主義作爲思想鬥爭工具,順着民主化大潮,用在看似伸張民權的選舉制度上,碾壓一切。
憲政,老臺獨經常將這兩個字掛在嘴上,是有其歷史積累的。即便是80年前心向祖國的臺籍抗日誌士,也不斷呼籲國民政府在光復臺灣後,應建立臺灣行省並立即實施憲政,以收民心。當時臺灣菁英認爲憲政的重點在民權。換言之,臺灣問題的本質就是「民權意識」過高。民權思想側重於保護個人自由與權利,後來臺灣的民主化運動,說穿了就是實現先人念茲在茲的「臺人治臺」、「賦權於民」而已。
然而,民權並非治理的基礎,民生纔是。日本讓臺灣進入工業化,蔣經國創造臺灣經濟奇蹟,當時都沒有什麼民權可言。
光復前的臺灣菁英嚮往三民主義,認爲臺灣沒有民族與民生問題,兩岸本一家,而且也已工業化,能自給自足還有能力出口,只要實施憲政,貫徹民權政策,臺灣最有條件成爲三民主義模範省。這是事實,也是後來民權意識過高的遠因。
與共產主義不同,三民主義不是理想主義,而是注重實踐的包容性思想,但孫文從未否定共產主義的理想性。
相較於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三民主義走的是中間路線,符合中國傳統思想的中庸之道,與兼容幷蓄。
民生經濟纔是治理的底層結構,按三民主義思想,在確立民族立場的前提下,民生決定民權,民權決定民主,三者環環相扣,過度強調任何一者,在治理實踐上都會走向極端主義。
民族認同的前提確認後,民生與民權即可穩定發展,重點在於「民主制度能否促進民生」,以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然而,由於臺灣過度強調民權,又在民族問題上折騰,致使民主成了形式主義,甚至流於民粹,反而阻礙了民生髮展。臺灣在民族、民權與民生三個面向上高度失衡。
在大陸這一端,經過了改革開放後的快速崛起,解決了民族與民生的問題,唯獨在民權問題上還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大陸需要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權路線,我們可在臺灣打造一個兼顧民生的民權模範,並藉此與大陸對話、合作,追求共同的目標,以實現兩岸共榮。(作者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