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化學的答案,解人類的命題:巴斯夫的“變革者”成長之道

澎湃新聞記者林秉順

作爲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之一,巴斯夫的足跡已遍及全球93個國家,在全球擁有234個生產基地,超11萬名員工。從十九世紀萊茵河畔的染料作坊,到如今橫跨六大洲的化工版圖,巴斯夫用160年時間兌現着“創造化學新作用”的變革承諾。

自1885年進入中國市場,巴斯夫在華已有140年的歷史,並連續15年蟬聯“中國傑出僱主”。從上海第一支合成染料,到投資總額約100億歐元的湛江一體化基地,巴斯夫既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更是低碳轉型的推動者。

“我們一直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也是最早參與化工產業投資的外商之一......中國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轉型給我們帶來了機會,但要抓住這個機會需要有本土創新的能力。我們是在貼近客戶,貼近市場來製造、創新。”巴斯夫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樓劍鋒表示。

巴斯夫在2024年發佈的企業戰略中提到要助力客戶綠色轉型,成爲客戶首選的化工公司,在整個價值鏈中推動可持續發展。

當碳中和成爲全球命題,巴斯夫以“2050年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淨零排放”爲目標,把綠色的理念融入價值鏈中,將綠色技術嵌入每一個生產基地,並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植入業務活動中,不斷開發碳足跡更低的產品。過去五年推出的創新產品銷售額約110億歐元。2024年,巴斯夫共提交1159項新專利申請。

巴斯夫既是技術創新的策源地,更是人才與責任的全球樞紐。找化學的答案,解人類的命題,巴斯夫不僅用化學的方式助力可持續未來的解決方案,更爲每一位“變革者”的夢想提供了孵化器。

在巴斯夫,擁抱世界:你的成長,引領變革發生

“巴斯夫是一個敢於承諾,然後敢於去履行承諾的公司”,電力採購經理徐明這樣評價巴斯夫。在入職之前,徐明有些擔憂巴斯夫關於“採購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目標是否真的會實現,入職兩年後,他的顧慮最終被打消:他所在的團隊成功簽署了巴斯夫在中國的首個長期可再生電力採購協議,並將幫助湛江新基地實現全部電力供應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

“在傳統觀念中,化工似乎永遠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但是巴斯夫提出的理念其實會改變人們的這個想法。”徐明從小在浙江海邊長大,在他父母的童年時代,海邊到處都是魚羣,人們可以聽到魚的叫聲。“但是當我長大之後發現,海水逐漸被污染,捕魚的時候,要去到更遠更深的海域才能捕撈。”徐明非常希望能再次聽到魚的叫聲,“也許在未來的5年、10年”。

採購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工作,跟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趨勢息息相關,也切實關乎着每一個人每天呼吸到的空氣,關乎着故鄉的魚羣、我們看到的大海......這是在巴斯夫的工作最令徐明感到振奮的地方。

無論性別、年齡、國籍,巴斯夫承諾重視並尊重每一個人,爲所有員工提供平等的職業發展機會。

早在2010年,巴斯夫就成立了WomeninBASF(WIB)項目,它是公司內部最早和最大的員工資源小組之一,旨在促進女性員工的職業發展,提供平等的職業機會。“WomeninBASF”計劃已培養數百名女性管理者。巴斯夫還制定了全球目標——提升女性領導力,希望在2030年之前,將女性領導者的比例提高到30%。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巴斯夫提供諸多支持女性職業發展的資源和項目,包括個性化的指導和培訓計劃。截至2024年底,巴斯夫集團女性管理人員佔全球管理人員總數的29.3%。在大中華區,女性管理人員佔比爲29.4%。

巴斯夫針對不同員工羣體制定了不同的個性化培養方案。巴斯夫“成長”畢業生計劃®(“Grow” Graduate Program®)旨在於全國範圍內挑選、培訓和發展具有潛質的畢業生,通過崗位輪換、培養體系以及高管與導師的指導與分享,爲未來公司重要管理或專業技術崗位儲備人才。

“TOPSTART”項目則是巴斯夫針對全球高潛人才設計的三年期培養計劃,旨在通過跨地域輪崗、定製化培訓及“高管mentorship”,培養具備全球視野與領導力的未來商業領袖,強化企業在大中華區及全球的人才儲備。

面向全球巴斯夫員工的職業與個人發展項目MentForMe,更體現着企業對員工的支持與包容。通過一對一的知識共享和輔導,MentForMe幫助員工解決工作中的實際難題,建立人際網絡,導師們也能通過不同的觀點碰撞獲得新的洞察。該項目旨在利用連接思維的力量,促進巴斯夫的可持續成功。

在巴斯夫,每一個員工都置身於終身學習的成長生態中,更有機會與全球技術共振。2024年,巴斯夫在全球研發支出21億歐元。巴斯夫與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等頂尖高校共建實驗室,實現“產學研”的融合協作。“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等激勵項目,超15萬項專利的技術庫,以及六大洲研發網絡實時共享的創新成果,爲每一位科研者提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成長機遇。

支持、包容、發展的職業舞臺讓每一個員工都能找到自己的熱愛與擅長,巴斯夫的長期成功也離不開每個員工的個人成長與全情投入。作爲綠色變革的價值共同體,巴斯夫希望進一步將可持續的理念推廣到更廣闊的社會語境之中。

從研發生產,到全球責任:氣候在變化,我們在行動

對巴斯夫而言,化學不僅僅是實驗室與生產裝置,更是對人類福祉的承諾。氣候在變化,巴斯夫在行動:集團承諾到2030年減排25%,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到2030年,巴斯夫目標實現循環解決方案銷售額100億歐元。它始終致力於尋找商業價值與變革責任的同頻共振。

2024年,巴斯夫向大中華區客戶的銷售額約爲86億歐元,截至年底,員工人數爲12687名。巴斯夫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樓劍鋒表示,“我們的行動與目標始終同向同行,堅定深化在大中華區的發展,提升競爭力。我們也放眼未來,不斷擴大本地生產佈局,強化研發實力,推動可持續發展。”

作爲改革開放後首個外商獨資石化項目,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詮釋了巴斯夫“在中國,爲中國”的承諾。

這座投資約100億歐元的超級工程,不僅是巴斯夫史上最大的單筆投資,更代表着尖端化工生產的未來方向。它建立了具有競爭力的本土生產、市場營銷、銷售、技術服務和創新網絡。巴斯夫致力於將湛江一體化基地建設成全球化工行業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的燈塔項目。

電加熱裂解爐、化學循環工藝、生物基材料……這些不僅僅是技術名詞,更是巴斯夫“創造化學新作用”的日常實踐:巴斯夫的生物降解材料Ecovio®已應用於中國多個城市的快遞包裝,每年減少塑料污染超萬噸;相比於當今常規技術,電加熱裂解爐項目可能將化工生產中高耗能的裂解工藝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90%以上,或將對化工行業的氣候中和之路產生重大影響。

無論是生產運營、研發,還是業務、數字化等領域,巴斯夫的每個職業角色都是全球綠色變革網絡的一部分。

變革不僅發生在實驗室中,巴斯夫也走向社區,探索共生實踐。2024年,巴斯夫大中華區社區參與項目投入經費逾27萬歐元。在中國,員工參與長江溼地保護和災後重建;在非洲,團隊爲偏遠地區安裝太陽能淨水設備。巴斯夫致力於成爲負責任的企業公民,攜手非政府組織(NGO)和商業夥伴,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議題。

“小小化學家”公益項目是巴斯夫的另一張名片。過去20年,該項目在全球爲60萬兒童播下科學種子,在中國鄉村,巴斯夫志願者開設的“科學課堂”已惠及5萬名學生。

從個人成長到全球責任,巴斯夫攜手每一位變革者一同行動。巴斯夫連續多年位列CDP氣候變化“A級名單”、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行業榜首,這些榮譽印證了巴斯夫的ESG承諾,也激勵其不斷前行。

從19世紀的染料作坊到21世紀的全球化版圖,巴斯夫160年的故事始終圍繞一個主題:如何讓化學的力量跨越地理與文化的邊界,爲人類創造可持續的未來。歲序更替,華章日新,巴斯夫會繼續在中國的故事,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等待更多的人才加入,引領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