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科學引導破除“亂放生”認知盲區

來源:環球時報

日前,有市民在大連西山水庫發現一羣體型碩大、通體烏黑且無鱗的怪魚,經專家鑑定爲原產於非洲、環境適應能力極強的埃及塘鯴,初步推測是被人放生後大規模繁衍。

近年來,類似事件屢屢發生。不同於人工繁育後,通過訓練放歸自然的“野化”,未經科學評估的“亂放生”可能打破原有生態的微妙平衡,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巨大威脅。這些看似“向善”的放生行爲,非但達不到“積德”的初衷,反而會釀成難以挽回的殺生惡果。

目前,外來物種入侵已是危害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第二大“元兇”。以鱷雀鱔爲例,這種生性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一條就足以顛覆小型湖泊的生態系統。此前,河南汝州爲捕獲兩條被放生的鱷雀鱔,不得不耗費巨大人力物力,抽乾 20萬立方米湖水。其背後的生態修復成本,遠超放生者所設想的“善意”。

此外,放生者追求的“功德”,已逐漸成了滋養黑色產業鏈的溫牀。一些不法商販大肆捕捉野生動物賣給放生者,由於環境不適、照料缺失,被捕獲動物死亡率高達30%。這場“放生”鬧劇,本質上不過是一種“先抓後放”的僞善循環,背離了放生行爲的初衷與善意。

“亂放生”屢禁不止,折射出公衆對生態規律的認知存在多個盲區。第一,認知偏差讓不少放生者爲外來物種賦予“靈性光環”。在武夷山等生態敏感區域,被貼上“招財”標籤的巴西龜瘋狂擠佔本土龜類生存空間,導致本土龜種瀕臨滅絕,生態鏈遭受嚴重破壞。

第二,對環境條件的致命誤判。不少放生者忽視適應性差異,將人工養殖的溫室龜、雜交魚貿然投入自然水域。由於難以適應野外複雜多變的生存條件,杭州某寺院就曾發生放生龜羣集體死亡事件,不僅未能 “積德”,反而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

第三,荒誕邏輯推動儀式異化。將放生規模與“功德”簡單畫等號,讓部分放生活動異化爲畸形的“功德競賽”。在江蘇鎮江,部分老人爲追求“大善”,集體放生了2噸臺灣泥鰍。這種對“量”的盲目追求,可能使“亂放生”的危害程度進一步加劇。

這種以自我爲中心構建的“功德經濟學”,是對自然規律的漠視與傲慢。面對屢禁不止的“亂放生”生態困局,必須多措並舉,構建起科學引導、制度兜底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首先,結合技術創新,搭建專業化放生監督指導體系的嘗試已箭在弦上。如山東省設置了13處公益放魚臺,打造從本土苗種供應到放生環境評估的服務閉環;福州則通過組織跨界協作,爲公衆提供放生物種鑑定、檢疫檢測;山東日照、煙臺等地成立了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協會,藉助基因篩查技術精準攔截雜交種苗。2024年,僅威海一地就成功阻斷3000餘尾非本土魚類流入自然水域。

其次,完善法律框架與強化監管機制是破局關鍵。儘管相關法規已將非法放生納入刑事追責範疇,但具體條例仍需進一步細化,包括明確禁放物種清單、數量上限、大規模放生需提前嚴格報備審批等。武漢東湖開展的“生態服務功能損失動態評估模型”試點,將水質惡化、物種滅絕風險等長期生態影響納入賠償計算體系,提高個案判罰與生態修復成本的匹配度,彰顯法律的震懾力與科學性。

最後,要通過放生教育等活動引導形成正確的放生觀。福州推出了闡釋適種、適地、適量、適時、適法“五適”原則的放生漫畫手冊,發放後當地錯誤放生案例同比銳減45%。山東開展的“雲放魚” 活動則讓市民可通過線上認養魚苗,由專業機構代爲放流,吸引了超50萬人參與,既滿足了公衆的“行善”願望,又從源頭上規避了生態風險。

放生的本質是尊重生命,而非功利的工具。唯有以科學指導替代盲目衝動,以法律敬畏消解“功德”執念,才能真正讓放生成爲滋養生命的善因,避免放生者的“善行”異化爲生態反噬的幫兇。(作者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