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40年前的今天」飛抵臺灣 開啓臺積電傳奇之路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高兆麟/臺北報導

在40年前的今天,於1985年8月18日,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從美國飛抵臺灣,當時工研院董事長徐賢修親自前往機場迎接,自此展開他與臺灣、與臺積電的一場「命運的約會」。當時54歲的張忠謀不僅接任工研院第3任院長,更在任內籌劃創辦臺積電,寫下臺灣高科技產業史最關鍵的一章。

張忠謀曾在自傳中回憶,他抵臺後兩天(1985年8月20日)便舉行院長交接典禮,由前任院長方賢齊手中接過印鑑。上任初期,他以過去在德州儀器與通用半導體20多年的管理經驗,習慣在簡報過程中直接發問,但卻被視爲「不尊重簡報者」,讓工研院內部一度感到不適應。

雖然面臨磨合,張忠謀在任內推動三大改革:一是引入民間企業研究案並爭取經費;二是成立技術移轉的衍生公司,將人才與技術同步移轉;三是實施考績制度,要求最低3%的員工留職察看。三年間,他促成包括臺積電、盟立自動化、臺灣光罩、長榮超合金、億威電子等5家衍生公司,其中,臺積電更從電子所移轉超過百名工程師。

張忠謀坦言,改革工研院的成效有限,但在行政院科技政委李國鼎的支持下,他推動成立專業晶圓代工公司,開創「不與客戶競爭」的新商業模式。這項當年尚不被看好的構想,後來造就了今日的臺積電,成爲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關鍵推手,市值突破31兆元,甚至屢屢被美國總統川普點名。

40年回顧,張忠謀來臺的這一天,不僅改變了他自己的人生軌跡,更深刻影響臺灣產業命運,奠定了臺積電在全球科技產業無可取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