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飛: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經濟體系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提出20年。近期出版發行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系統反映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科學體系和原創性貢獻,“兩山”理念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綠水青山”指生態環境優勢,“金山銀山”指生態經濟優勢。通過發展生態經濟來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統一,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中,《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提出,“加快解決歷史交匯期的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爲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出:“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培育大量生態產品走向市場,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爲發展優勢。”進一步建立健全生態經濟體系,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更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把握“兩山”理念豐富內涵

“兩山”理念科學破解了人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普遍遇到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深刻揭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爲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爲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奠定了科學基礎。

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有自然價值和生態價值,又有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就其經濟價值而言,自然在商品價值形成和經濟資本增值中具有基礎性作用。過去人們對之認識不足,不時出現捧着“金飯碗”卻“等飯吃”甚至“要飯吃”的現象。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羣衆的共有財富,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過實現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理論與實踐,能夠有力推動我國生態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生產力的發展不能離開自然,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從條件看,自然界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環境和物質條件。從構成看,不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這兩個生產力要素最初都來自於自然界,而且勞動者這個生產力的主體要素最初也是一種自然存在物。從過程看,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調動自身的自然力作用於外部自然物的過程,是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從結果看,勞動產品是將自然物質轉化爲經濟物質、將自然產品轉化爲經濟產品的結果。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綠色化已成爲新質生產力的鮮明特質和發展方向,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日益明晰。

“綠水青山”具有多重價值,自然價值的轉化可以產生多重效益。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就是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由於所有經濟活動都是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所以必須將生態效益作爲一切效益的基礎,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爲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這就要求在儘量減少生態環境負荷的基礎上產生最大最優的經濟產出,推動實現生態美、經濟旺、百姓富、國家強的統一。

將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

“兩山”理念構建了一套新的生態經濟體系,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雙向互動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必須在實踐中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

產業生態化,就是要降低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負荷,按照“兩山”理念的要求改造和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的比重,在促進產業和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實現產業綠色轉型。正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係》提出的,“要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生態產業化,就是要將資源轉化爲資產和資本,提升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充分發揮良好生態環境的綜合效益,關鍵是生產和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即用來滿足人民對藍天、淨土、碧水等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產品。

將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重點需在“轉化”二字上做文章。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是實現“兩山”轉化的基礎和中介,能夠將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統一起來,進一步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爲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

在維持農業生產可持續的基礎上,應借鑑“桑基魚塘”等有機農業經驗,堅持用現代科技尤其是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提升生態農業的科技水平和經濟效益,按照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堅持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的統一,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多業並舉的產業體系,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方面,必須吸取西方工業化“先污染後治理”的教訓,將工業化、信息化、綠色化統一起來,促進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深度融合,按照全生命週期理念推進生態工業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科學佈局產業發展。

生態服務業是服務業的發展方向。既要促進生活性服務業的綠色化,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等產業,如推動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遊全產業鏈發展,促進冰天雪地成爲金山銀山;又要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綠色化,大力發展綠色科技研發等產業,如通過提供綠色科技服務加強生態修復和生態保護,能夠促進工業遺產等成爲新的文化旅遊資源,使恢復綠水青山也能夠獲得金山銀山。

強化經濟政策牽引作用

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經濟體系,一個重要舉措就是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政策支撐和保障。正如《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提出的:“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羣。”

具體來看,在規劃政策上,需充分發揮以編制和實施國家發展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獨特優勢,將發展生態綠色產業集羣的重點列入到“十五五”規劃的謀篇佈局中,科學引導綠色產品和生態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在評價政策上,充分發揮評價政策的指揮棒作用,將綠色GDP引入到評價體系中,壓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在財政政策上,充分發揮國家財政的保障作用,加強對具有公共性和戰略性的生態綠色產業集羣的投入。在稅收政策上,應充分發揮稅收的導向作用,進一步落實節能節水環保、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做好相關的費改稅工作。在金融政策上,應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的扶持作用,健全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綠色技術和綠色產業的創新。在價格政策上,需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經濟運行成本,充分體現自然資源產品的價值,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進入新時代,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下,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人民羣衆生態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提升。面向未來,我們要繼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爲指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統一,不斷完善生態經濟體系,使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過程成爲創造新價值、催生新產業的過程。在實踐中,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將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生態法治的外在約束和生態文化的內生動力、綠色體制創新和綠色科技創新有機統一起來,爲生態經濟體系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活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雲飛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