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日本天皇不道歉 媚日史觀難除

賴清德不願直言「日本戰敗」,而是沿用日本人自欺欺人的「終戰」。(總統府提供/王千豪臺北傳真)

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然而,日本的執政者與臺灣一羣媚日政客,至今依然無法直視那段血淚斑斑的侵略史。賴清德總統15日在臉書上的發言,正是這羣「賴清德們」的縮影:史觀偏斜、言辭矯情、情感冷血。

這些「賴清德們」是臺獨史觀的製造者與擁護者。他們對日本殖民統治充滿諂媚,把長達50年的剝削、壓制與掠奪,粉飾成「現代化的啓蒙」。如同賴清德15日的說法,他們不願直言「日本戰敗」,而是沿用日本人自欺欺人的「終戰」;他們迴避「光復」的歷史意義,賴清德甚至在「團結國家十講」中鼓吹「臺灣地位未定」,將臺獨包裝成臺灣唯一的出路。

更諷刺的是,這些人嘴上高談「和平可貴」,賴清德還宣稱今年首次派代表參加廣島核爆和平紀念活動,卻避而不談廣島悲劇的根源。他絕口不提這場戰爭奪走了數千萬亞洲人的生命,摧毀了無數家庭與文化,讓社會秩序徹底崩解。南京30萬同胞慘遭屠殺,無數婦女淪爲慰安婦,東南亞各國血流成河。臺灣亦未倖免,在50年殖民統治下,40多萬臺灣人死於戰火與壓迫,語言、文化、信仰遭到系統性剝奪與摧殘。

然而,「賴清德們」對這段歷史的痛苦感知「選擇性遺忘」,不願直視戰爭的始作俑者,因爲他們的精神根基深植於一個從未反省、從未懺悔的日本史觀。

在我看來,日本之所以至今態度冷漠,癥結在於自戰敗以來,最該承擔責任的日本天皇,從未對侵略與屠殺做出真正的道歉與懺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透過「玉音放送」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然而,那份《終戰詔書》中,沒有一句向被侵略國家致歉,也沒有一句承認侵略罪行。裕仁僅以「戰局不利」、「原子彈殘酷」、「爲避免國家滅亡」作爲投降理由,哀悼的對象僅限於日本國內戰死者,對亞洲各國的苦難隻字未提。這就是戰後日本史觀的起點:承認失敗,但拒絕承認罪責。

80年來,日本社會普遍將戰爭記憶包裝成「受害史」,刻意迴避加害者的角色。這種敘事偏差滲入教科書、媒體與政治語言,使軍國主義的陰影不斷回潮。事實上,日本的對外侵略,天皇從來不是旁觀者,而是戰爭的默許者與認可者。沒有天皇的批准,日本不可能接受無條件投降;同樣地,沒有天皇的真誠道歉,日本的政要不會認真面對日本的侵略,靖國神社會繼續有人膜拜。

因此,那些「賴清德們」的媚日與歷史扭曲,正是源於一個逃避罪責的日本天皇與其史觀。天皇從未低頭道歉,日本歷屆政府更在歷史教科書中淡化侵略、粉飾罪行。這種拒絕承擔責任的態度,也讓「賴清德們」在臺灣繼續販賣媚日的史觀與自我矮化的敘事。

要讓這些人徹底醒悟,唯一的方法,就是正面要求日本天皇公開承認侵略事實,爲所犯下的罪行向全亞洲受害國家真誠道歉與懺悔。唯有如此,迴避歷史事實的日本政要與臺灣的「賴清德們」纔會真正消失。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