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去中國」的就職週年演說

賴清德總統20日發表執政週年談話。(陳俊吉攝)

賴清德的就職週年演說,是一篇徹底「去中國」的政治宣示。整篇演說未見「中國」2字,彷彿中國大陸不再存在於臺灣的視野與命運之中。然而,這樣的迴避,並不是剋制,而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扭曲與政治操弄的極致。他以「雙少數」總統之姿,不但無視社會多元立場的期待,更視國際新局爲無物,選擇一條與現實脫節的獨行死路。

賴清德並非不知道「中國」的存在,而是刻意抹去。他早已將中國大陸定位爲「境外敵對勢力」的「外國」,將兩岸關係徹底抹紅。從就職週年的演說看來,他甚至連虛應故事的「隔空喊話」都免了。不再提中國,代表他的路線已從「冷對抗」進入到「賴17條」的「準宣戰」準備階段。演說中對「中國」一詞的沉默,正是這種對抗姿態的最佳註腳。

而這種「去中國」邏輯的最荒唐展現,正是在能源政策上。賴清德自吹自擂其氣候治理成就,卻不敢提一個最基本的戰略事實:若兩岸發生軍事衝突,中國大陸封鎖臺灣能源進口,臺灣的能源儲備甚至撐不到7天。

他把氣候政策當成粉飾太平的花環,卻無視核電歸零後,全臺85%的電力仰賴化石燃料的「髒電」現實。這場「去核神話」正以碳稅代價摧毀產業競爭力、以高電價榨乾民間資本,更以肺部疾病換來虛假的政治成績。

在經濟政策上,賴的「去中國」更是明顯。他對兩岸經貿視而不見,不願承認中國大陸仍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他不斷鼓吹「全球民主供應鏈」,卻迴避談論臺積電在美國被迫擴張所引發的供應鏈外移危機。美國打着地緣政治的旗號將我半導體業整碗端走,賴清德還在鼓掌歡送。這不是全球佈局,而是臺灣出走。

賴所標舉的「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至今停留在象徵性備忘錄階段;加入CPTPP的承諾,也只是用來安撫內部焦慮的政治麻醉劑。當全球積極深化與中國大陸的經貿與金融連結,賴清德卻執意將臺灣鎖進「脫中入美」的封閉迴圈,熱臉貼美國冷屁股,將臺灣推向國際經濟孤島。

更令人不安的是,賴清德口中的「社會韌性」,早已不是建立在自由與包容之上,而是建築在政治清算與仇恨動員的基礎上。他以「大罷免」爲名,試圖重奪立法院主導權,將反對聲音標籤爲「內部敵對勢力」。他妄稱「17項因應策略」是用來「團結國人抵抗分化」,實則是製造階級與立場對立,讓臺灣社會陷入無盡內耗。這種將「更大的民主」包裝成打壓異己的工具,不僅踐踏法治,更讓言論自由形同虛設。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他宣稱將向在野黨進行「國安簡報」。一邊喊着以「反共抗中」爲立場的民主溝通,一邊抹黑政敵爲「中共同路人」。在這種前提下的國安簡報,難道不就是一場先定性、再報告、再檢驗的政治儀式?這不是溝通,而是要求順從。

1年來,賴清德政府讓臺灣陷入能源錯亂、經濟空轉、兩岸對抗、社會分裂、國安恐懼的五重危機。他的執政邏輯不是因應現實,而是強迫現實接受他的虛構敘事。他沉迷於反中幻想,執意向美國輸誠,結果不但兩岸無解、內政動盪,臺灣更被孤立於世界的經濟新秩序之外。

這樣的「去中國」演說,表面不提中國,實則處處針對中國;表面談民主韌性,實則壓制異己;表面全球佈局,實則戰略自殘。賴清德的這番演說,不只暴露其執政路線的失能與傲慢,更令人深憂:臺灣的未來,會不會就此葬送在一場不敢直面現實、卻步步進逼對岸的政治幻覺中?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