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張大千與張羣組蹭飯團 邦瀚斯臺北重現轉轉會
香港邦瀚斯宣佈春拍推出國民黨元老張羣4件珍藏,包含首現拍場的郎世寧畫作《花鳥草蟲冊》;加上張大千1940年代避戰亂隱居青山完成的《太平景象》,重現遷臺初期「三張一王轉轉會」的文人情誼,拍品預展將在11日於臺北BELLAVITA 寶麗廣場登場。
張羣是國民黨元老成員。他也是知名的收藏家,1920年代開始收藏名作,以「中行廬」爲齋名,投身書畫鑑賞和收藏,與同鄉張大千是至交。張羣晚年將八大山人、石濤、張大千等精品近百件,捐贈臺北故宮與臺北歷史博物館。
政府遷臺後,張羣與張學良、張大千和立法委員王新衡共倡「三張一王轉轉會」,每月一次,輪流到每人家中餐敘。多數是由各家廚師烹煮拿手好菜,有時也會請餐廳的名廚到府上上菜、做菜不輸作畫的張大千不時也會大顯身手。
張大千曾說,這種餐會屬於老友之間的話舊談天,因此稱爲「轉轉會」。看似尋常的老友會,從張大千定居故宮旁的摩耶精舍到辭世,共計五年時光,幾乎不曾間斷,算算也有五六十次。四位老友中有三位都是知名的收藏家,話題中自然也少不了書畫鑑賞。
張羣的四幅珍藏包括郎世寧的《花鳥草蟲冊》,購藏於1930年代初期他初任上海特別市長期間。全冊16開,描繪奇卉珍植與禽鳥草蟲,畫作佈局嚴謹精妙,意境深遠,兼融西法光影技法,形象鮮活生動。邦瀚斯表示,類似作品存世稀少,僅見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仙萼長春圖冊》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花鳥圖冊》,張羣藏本則是此係列唯一流傳民間者,彌足珍貴。
拍賣另一焦點爲張大千的《太平景象》。作品描繪嶙峋山石巖穴間,普賢菩薩身著白袍、頭戴寶冠,跌坐於綠葉鋪就之蒲團上,面容肅穆。此畫寫於 1940年,時值大千避亂隱居青城山,遠離塵囂,專注創作,正是其生涯佳作頻現的重要時期。
張大千的《太平景象》。作品描繪嶙峋山石巖穴間,普賢菩薩身著白袍、頭戴寶冠,跌坐於綠葉鋪就之蒲團上,面容肅穆。圖/香港邦瀚斯提供
張羣珍藏的郎世寧《花鳥草蟲冊》,購藏於1930年代初期他初任上海特別市長期間。圖/香港邦瀚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