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世紀的交情 邦瀚斯將拍張羣珍藏張大千扇作 臺北舉行預展

張大千作於1927年的《仿金農枇杷、自作詩》。圖/邦瀚斯提供

繼四月張羣舊藏「中行廬」拍出佳績,香港邦瀚斯10月秋拍將再度推出「中行廬」專輯,呈獻9件張羣舊藏,其中8件爲張大千作品,1件爲張羣書法,皆首次釋出市場。預計10月10至12日在 臺北BELLAVITA寶麗廣塲B1藝文空間舉行臺北預展。

張羣爲國民黨元老,歷經清末民初風雲,爲一代政壇重臣。從政之外,又以「中行廬」爲齋名,投身書畫鑑賞和收藏,廣交藝林,寄情翰墨。遷臺後,張羣、張學良、張大千,與王新衡共倡「三張一王轉轉會」,賞析書畫。從上世紀二十年代晚期,張羣開始收藏古今名作,晚年更將八大山人、石濤、張大千等精品近百件捐贈臺北故宮與歷史博物館。

邦瀚斯表示, 張羣與張大千,兩人相差十歲,因書畫結緣,情誼深厚。結交半世紀的歷史中,張羣多次在藝術推廣、經濟困境乃至危難關頭對張大千予以救助;張大千則以翰墨寄託深厚情誼。此次拍賣焦點是張大千創作的七件扇作,橫跨1920至1970年代,映照大千畫風的蛻變,折射兩人一生的友誼。

其中張大千作於1927年的《仿金農枇杷、自作詩》,是此次拍賣品中最早期作品。創作當年,張大千與張羣尚未相識。張羣所藏大千早年作品,大多是訂製或在展覽中購買,而非獲贈,此扇箋紙內裡、扇骨大骨內側還保留着「嶽軍」等墨跡,正是當時訂製成扇的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