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偲院士:引全球人才和“耐心資本”打造廣東海洋牧場
南方財經記者鄭瑋 廣州報道
8月26日,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嶺南特色現代農業專場)在廣州舉行。在專題會議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廣東建設海洋牧場在氣候、市場和產業基礎上具備先發優勢,未來應聚焦空間保障、科技賦能、產業融合、要素支撐等核心領域,進一步推動海洋牧場從“公益屬性”向“生態經濟複合型”轉型。
作爲海洋大省,2024年廣東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連續30年居全國首位,海洋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1/5。其中,以海洋牧場等新業態爲牽引的海洋漁業佔據關鍵地位。但過去“海洋牧場”具有較強公益屬性,以政府提供資金支持爲主,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較少。
對此,張偲表示,人才是海洋牧場發展的關鍵因素,建議敞開胸懷引進全球高端人才,通過成功產業化案例吸引社會資本持續參與。同時,加大財政支持,建立“耐心資本”引導機制,推動養殖裝備研發與智能化升級。
爲進一步優化海洋牧場產業發展環境,張偲建議,可逐步將符合優化調整條件的漁港及傳統養殖水域從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中調出,解決市縣規劃落實緩慢、漁港升級改造受阻等問題,同時探索組建海洋牧場種業創新中心、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和海產品精深加工創新中心,攻關智能養殖管理系統、數字化監測裝備、海產品人類健康功能物質開發等關鍵技術,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
同時,張偲提出,未來推動海洋牧場發展,應重視精深加工和市場建設,“市場建設是海洋牧場的重中之重,包括物流體系建設、海洋水產品宣傳與科普、市場擴展等。目前優質魚類的市場,比如大西洋鮭魚和石斑魚,單種魚類市場約爲20—30萬噸,據估計其市場前景擴展到50萬噸是很有希望的。因此,擴展市場是關鍵。”
其中在優質魚類種苗建設方面,張偲也提到,在重視近海近岸種類金鯧魚、石斑魚、花鱸、鯛科魚類、鮸魚的同時,應更加重視深遠海主導品種和適養品種的開發,重視多倍體品種和大洋優質種苗的開發,比如三倍體牡蠣、東星斑、金槍魚等。
在此基礎上,張偲進一步建議,要推動海洋牧場,全鏈條升級,實施三倍體牡蠣、金槍魚、東星斑、金鯧魚等百億級產業集羣計劃,建設海水產品預製菜產業園,發展“風漁融合”“漁旅融合”等新業態。同時,加強品牌培育,打造“廣東海鮮”區域公用品牌,培育覆蓋全鏈條的鏈主型企業,通過舉辦水產種業博覽會促進技術交流與市場拓展。
“廣東在氣候、市場和產業基礎上具備先發優勢,建議以廣州海洋實驗室、湛江灣實驗室、深圳大鵬灣國家級示範區爲樣本,探索深遠海養殖規模化、集約化模式,爲全國提供‘廣東方案’。”張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