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善報告施政成績亮眼 從農業縣到智慧城的華麗轉身
▲張麗善進行施政報告,語氣溫柔卻有力量,描繪雲林新願景。(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記者遊瓊華/雲林報導
雲林縣議會今(14)日開議,施政報告進行,縣長張麗善以「幸福雲林、永續上場」爲主軸,娓娓道出六年施政的軌跡與未來藍圖,聲音清亮、語氣堅定。她說,雲林不只是臺灣的糧倉,更要成爲「永續治理的典範縣」。
張麗善開場便以《遠見雜誌》2025年施政滿意度調查成績揭開序幕,首度榮獲「五星縣長」,滿意度72.8%,高居全臺本島縣市第三。「這是雲林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也是我們共同的榮耀。」她語帶感性地說,這不只是民調數字,而是每位鄉親對縣府努力的肯定。
她談到六年來走遍20個鄉鎮的點滴,從破舊校舍翻新、長照據點開辦,到農業轉型與觀光行銷,「民意走到哪裡,縣政就做到哪裡」。根據《天下雜誌》城市治理調查,雲林不僅躋身「標竿組」全國第四,更在「城市特色推廣」項目名列第三。教育輟學率僅0.12%、復學率達100%,長照涵蓋率超過九成,樂齡學習率更高達78%。她說「我們讓雲林的建設,從水泥走向人心。」
在數位治理上,雲林是臺灣非六都唯一獲ICF「準智慧城市社羣認證」的縣市;AI、5G與物聯網的應用,讓偏鄉救護不再遙遠。她特別提到縣府消防局、衛生局與臺大雲林分院攜手打造的「守護者聯盟」專案,奪下全球資通訊最高榮譽WITSA「創新醫療應用首獎」,讓救護車成爲「會診移動醫院」,病患在送醫途中即可完成遠距診斷,「我們用科技守護偏鄉,用智慧換取生命的時間。」
雲林的智慧,不只在人,也在土地。縣府導入無人機與AI影像分析建立「智慧海岸保護網」,全縣21家企業全數參與海洋認養,達成100%目標;又與臺大生農學院共建全臺首座「氣候變遷農業示範場域」,以數據預測灌溉時機,協助農民以科技對抗氣候變遷。
張麗善語氣一轉,談到「公共建設不只是混凝土,而是一種生活風格」。雲林溪景觀工程奪得「全球卓越建設獎」與「MUSE設計獎」雙金,成爲非六都唯一得主;虎尾高鐵運動園區、麥寮社教園區、建國眷村修復再利用等工程,在2025國家卓越建設獎一口氣抱回七項大獎。她說:「這不只是美學,更是我們留給下一代的生活樣貌。」
永續,也成了雲林的新語言。高鐵行政專區的「氣候變遷調適館」以6.6億元興建,榮獲鑽石級綠建築認證,結合智慧能源與碳中和教育,成爲全臺首座縣級永續教育地標。在產業轉型上,張麗善強調,雲林正從農業縣邁向「農工商科技城」。古坑產業加值園區預計2025年9月開工,面積71公頃,將創造百億產值與三千個就業機會。九大產業園區與電動車研發基地串聯中臺灣產業帶,讓年輕人回得來、產業留得住。
農業升級也沒有缺席。口湖智慧養殖、崙背智慧牧場與氣套式雞舍示範場已全面啓用,每年減少264萬噸廢水排放、節省15萬包化肥。「農業仍是雲林的靈魂,但我們讓它更聰明、更乾淨,也更具競爭力。」文化軟實力同樣亮眼。北港燈會、糖都嘉年華、雲西海洋音樂季、成龍溼地藝術節等活動連年奪下歐美設計大獎。今年金馨獎更拿下「優等獎」、「創新獎」、「故事獎」三項大獎,成爲全國最大贏家,展現雲林推動性別平權與文化包容的軟實力。自2019年至今,雲林縣府與各局處共拿下949項獎項,其中國際獎137件。
張麗善說:「每一座獎,不只是榮耀,更是民衆的信任與團隊的汗水。」最後,張麗善以一句「雲林上場,不是一場秀,而是每天的行動」作結,現場響起掌聲。她並預告10月18日至23日登場的「114全國運動會」,邀全國民衆「來雲林,看運動、吃美食、感受人情味」。議長黃凱也代表議會團隊表示,全力支持縣府施政與全運會籌辦,期盼讓全國看見一個全新的雲林。
▲張麗善進行施政報告,語氣溫柔卻有力量,描繪雲林新願景。(圖/記者遊瓊華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