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汪小菲賬號被封,造謠炒作必須付出代價

近期,著名女演員、歌手、主持人徐熙媛(大S)因病去世引發廣泛關注。2月8日,抖音安全中心發佈公告稱,有部分賬號藉機炒作,發佈謠言,除無限期封禁發佈不實信息的“我是夏小健”賬號外,“張蘭·俏生活”“張蘭之箖玥精選”“汪小菲”也將被無限期封禁。

在大S離世後,多個相關虛假消息成爲抖音、微博熱門話題,讓本該止於追思、悼念的網絡輿論,變形爲對逝者的私人生活、家庭關係的“八卦”討論。一會兒是有心之人發佈、推薦“汪小菲包機接大S骨灰”的虛假視頻,一會兒是汪小菲雨中傷感跪地“被人抓拍”……家屬反覆闢謠,平臺介入查證,鬧劇不斷、反轉不停,這無疑對逝者家屬造成了二次傷害,也是對公共資源的玩弄浪費。

家事的是非曲直,本不該由旁人置喙評判,被推進公共輿論空間放大炒作,無疑走向了尊重生者、懷念逝者的反面。更進一步講,被封禁賬號的兩個當事人也具有名人效應,蓄意發佈挑撥對立、撕裂輿論的不實內容,更是對社會道德底線、公序良俗的嚴重挑釁。2月5日晚,“張蘭推薦汪小菲包機的視頻”登上熱搜後,次日張蘭在抖音首播帶貨,較以往場均銷售額增長10倍。這番操作引發極大爭議,如此風氣必須狠狠剎住,毒流量只會成爲網絡的“毒瘤”。

目前,多個相關賬號被予以封禁,抖音、微博兩大社交平臺均有所動作。從源頭上遏制謠言,平臺有着不可推卸的關鍵責任,及時做出反應是應有之義。同樣值得反思的是,對謠言的處置往往具有滯後性。

一方面,“闢謠跑斷腿”是老生常談,被造謠主體所遭到的傷害與損失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可逆轉。另一方面,在“一禁了之”之前,謠言已經“變現”,平臺對造謠者的封禁處罰很難說得上傷筋動骨。根據抖音集團副總裁的迴應,“張蘭·俏生活”等賬號利用此事件進行炒作,推薦不實視頻,獲取商業利益,“歷史上屢次違規被處罰而沒有改正,因此最終決定予以封禁”。平臺對其屢次違規選擇“放一馬”、過輕懲罰,無疑是給了其“再造一次謠”“再割一撥韭菜”的勇氣。

不少類似的反轉事件都經歷了“造謠”“引流”“變現”(直播打賞、帶貨等)“封禁”乃至受到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的過程。針對謠言現象,平臺從重處罰通常缺少法理支持,處理一般止於封號禁言。這就在無形之中讓造謠者肆無忌憚,生出靠造謠引流“做一錘子買賣”的想法,不斷挑戰法律與道德底線。

對張蘭和汪小菲而言,這回的營銷炒作終是惹了衆怒、做出了最壞的示範。不過,封號、禁言遠非謠言治理的終點,類似的謠言治理走向“事前預防”是關鍵。公衆要提高個人辨識能力,理智判斷、理性探討。平臺要提升技術審覈能力、優化內容推送機制,更要有治理意願,平衡好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的關係,不能被流量收益裹挾,成爲瓜分“人血饅頭”、製造“毒流量”生意的一環。而有關部門更要及時干預、嚴肅查處,同時給予平臺在監管上的制度支持、形成有效配合,才能提高有心之人的造謠代價,有效起到震懾與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