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冷資源 助力京津冀發展算力經濟
鏈通京津冀
冬天到張家口滑雪,夏天到壩上避暑,是近年來很多北京市民的週末選擇。張家口相比北京氣溫更低,除了滑雪,當地還將這份“冷”變爲寶貴的資源,結合多種區位優勢,和北京的科技力量優勢互補,大力發展起算力經濟。
如今,在張家口每秒鐘會進行近3千億億次浮點運算。巨大的算力不但爲京津冀互聯網企業發展人工智能、智能駕駛等高新技術提供了算力保障,更在潛移默化中方便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在北京點外賣坐網約車背後有算力來自張家口
“在位於北京朝陽區的家裡點外賣,App會結合我的習慣爲我推薦想吃的東西。吃完飯用App約車從我家去北京北站,App會給我推薦當前最快的路線。坐車路上再用人工智能App幫忙查點資料,做好工作的準備。這一切行爲背後,可能都有來自河北張家口的算力支撐。”中明數智能源(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明科技”)技術人員李綱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今年以來,他多次前往河北張家口,參與公司的京津冀樞紐張家口中明算力中心項目建設工作。他解釋說,算力簡單來說就是計算的能力。在計算機領域,每秒內進行一千萬億次浮點運算的算力爲1P。
據張家口市數據和政務服務局介紹,截至2024年底,張家口市的算力規模已達2.91萬P,相當於每秒鐘在張家口都會進行近3千億億次浮點運算。
“如今,互聯網領域幾乎完全離不開算力的支撐了。”李綱表示,正是這些數不清的電子計算,在支撐着算法推薦、人工智能在內方方面面的計算機服務,支撐着京津冀的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產業鏈蓬勃發展。
《北京市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7年)》顯示,北京有着面向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智能算力需求,爲此需要準確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市場需求爲導向,積極融入東數西算髮展大局,構建密切協作、供需協同的京津冀蒙算力一體化協同發展格局。北京市智算需求優先向津冀蒙及西部地區傾斜,原則上不再新增通用算力,不足部分由津冀蒙及西部地區滿足。
但北京所需的龐大算力,不能無中生有,背後需要強大的硬件支撐,大規模的數據中心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有着多年從業經歷的李綱回憶說,大約10年前,國內就會有專門用於生產、存貯算力的數據中心,這樣的數據中心能夠佔據整棟大樓。“如今,得益於芯片的發展,單個芯片的計算能力大大增強,也意味着同樣體積的大樓,提供的算力可達以前的10倍以上。但即使如此,面對飛速增長的算力需求,仍需要不斷建設更多的數據中心。”不過,算力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個問題。李綱說,每次運算背後都是電信號的運作,而如此海量的運算,意味着巨大的電力消耗,芯片在耗電過程中產生的熱量積少成多,輕則導致芯片過熱降低計算能力,重則減少芯片壽命引發故障,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因此,如何爲數據中心降溫散熱,成爲了選址、施工時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全域年平均氣溫僅7℃成爲算力經濟發展資源
“今年初,我幾乎每週都要往返一次北京與張家口,冬天的張家口常常處於零下十幾度的嚴寒,那裡的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綱說,“但我知道,就是這股冷空氣,最適合發展我們的算力經濟。”
張家口市數據和政務服務局介紹,張家口全域年平均氣溫僅7℃,壩上地區更是僅有2.6℃,天然的優勢,讓包括中明科技在內的不少京津冀企業選擇在張家口市建立數據中心。
“在很多地方,爲數據中心散熱的首選是空調,隨着芯片的計算能力越來越強,降溫的需求也水漲船高,降溫就需要製冷效率更好的空調,而這也意味着成本的大幅增加。”李綱說,張家口地區海拔高,年平均氣溫低,“我們可以把自然的低溫空氣經過處理後,引入數據中心,用大自然的力量爲芯片降溫,這樣一來運營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張家口風力資源豐富,是國家可再生能源示範區。2024年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達562.9億千瓦時,是全國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算力經濟需要大量電力,而張家口能夠爲企業提供充足的“綠電”,不但發展有電力保障,也更經濟、更環保。
讓李綱印象深刻的是,如今的張家口融入了首都一小時交通圈,從北京北站坐高鐵出發,最快不到1個小時就能到達張家口,然後再坐十幾分鍾車就能抵達算力中心建設項目所在地。
“從北京到張家口非常方便,我常常是早上從家裡出發,到張家口項目這裡來吃早飯。下午下班坐高鐵回家,還能和家人一起吃晚飯。”李綱說。
張家口市數據和政務服務局介紹,從北京中關村、西三旗等互聯網企業聚集地去搭乘京張高鐵非常方便,便利的交通讓包括李綱在內的北京技術人員可以方便地往返於京張兩地,這也成爲了不少企業選擇張家口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在李綱看來,張家口還有一個不容易被普通市民發現的“隱藏款”區位優勢。“雖然國內冷的地方很多,但張家口距離北京直線距離不足200公里,數據的傳輸幾乎沒有延時。像智能駕駛等同樣需要大量算力的領域,哪怕毫秒級的延時,都可能給安全性等帶來負面影響。”
據介紹,目前張家口已成爲全國110個千兆城市之一,三大運營商均具備800G以上一級直連北京能力,可以確保數據輸送到北京骨幹節點“零延時”。得益於多種區位優勢,如今張家口的算力已爲字節跳動、美團等多家北京互聯網大廠提供服務,這些算力被廣泛用於造福北京市民的生活之中了。
《北京市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7年)》介紹,到到2027年,將京津冀蒙算力供給質量和規模都將實現優化,北京將建立佈局合理、算網協同、技術領先、綠色集約、產業鏈完備的京津冀蒙算力一體化協同發展格局,融入聯網調度、普惠易用、綠色安全的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有力支撐落實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戰略部署。
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促進當地居民就業增收
近日,中明科技建設的京津冀樞紐張家口中明算力中心項目完成封頂,預計今年建成。該項目佔地87畝,建築面積8.4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00億元,規劃算力能力超5萬P規模。
“現在大數據已經融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包括人工智能、智能駕駛等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撐,我們的項目建成後,可以將算力提供給有需要的企業,爲京津冀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產業鏈提供有力支撐。”李綱說。
張家口市在持續開展多方面的工作,爲來張家口發展算力經濟的企業保駕護航。多年來,張家口努力做好營商環境,如今張北、懷來等地都有園區被評爲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在規劃上,張家口還建設了宣化裝備製造與數據存算基地,形成了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的發展格局。
“如今,張家口有不少企業從事製冷設備的製造以及服務器回收等工作,爲來張家口發展數據中心的企業提供方便。還有很多張家口本地市民參與到了數據中心的運維工作之中,算力帶動本地上下游產業鏈發展的同時,也給張家口本地居民帶來了就業和增收的機會。”張家口市數據和政務服務局數字經濟科負責人魏麗麗說,“我們希望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利用好我們本地獨特的區位優勢,爲京津冀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社會民生等領域提供有力支撐。”
文/本報記者屈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