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跌幅將放寬,主板ST股嗨翻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北京報道A股風險警示板塊迎來重大規則調整。近日,滬深交易所發佈徵求意見稿,擬將主板ST/*ST股票漲跌幅限制從5%放寬至10%,與普通股票保持一致。
這一變化終結了實施多年的差異化限制,標誌着市場化改革再進一步。
新規發佈後的首個交易日,6月30日,主板風險警示板塊應聲躁動——近七成個股收漲,16只股票漲停。
但狂歡背後,多隻個股基本面未見實質改善。政策鬆綁旨在提升定價效率,而非放大投機風險。
受訪專家對記者表示,新規本質是“放水養魚”,但ST板塊魚龍混雜,投資者需警惕流動性溢價背後隱藏的投機泡沫。
從5%到10%
在A股市場中,風險警示股票常被視爲高風險股票的聚集地。
目前,主板風險警示股票價格漲跌幅限制比例爲5%,僅爲主板正常交易股票的二分之一。
該規則最早始於1998年4月22日。當日,上交所對ST股票實行每日5%的漲跌幅限制。此後,滬深交易所均在退市配套相關規則設置了此規定,其初衷是通過特別標識和交易限制,向投資者警示財務異常或經營不善的上市公司風險。
進入風險警示板交易的股票將包括ST公司、*ST公司以及進入退市整理期公司的股票,風險警示股票漲跌幅限制設置爲±5%。
從市場運行實踐看,主板風險警示股票5%的漲跌幅限制比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股票的定價效率。
有券商人士指出,個別ST股票連續數十個跌停,投資者根本無法及時止損;還有的ST股在數日內實現多個連板、走勢極端,折射出價格發現機制失靈。
滬深交易所爲何此時放寬風險警示板漲跌幅限制?
在前期改革中,科創板、創業板已將風險警示個股與其他股票的漲跌幅限制進行了統一,漲跌幅限制與板塊正常交易股票一致,均爲20%。
從上述改革試點情況來看,總體運行平穩,對抑制頻繁觸及漲跌停板、連續多日漲跌停等現象發揮了一定作用。
在此背景下,滬深交易所借鑑科創板、創業板改革經驗,擬對主板風險警示股票價格漲跌幅限制比例進行調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驅動因素:
一是提升市場定價效率。相關制度調整後,有利於股票在更大價格空間消化利好或利空因素。
二是減少板塊內機制差異。統一板塊內各類股票的價格漲跌幅限制比例,便於投資者理解掌握。
三是緩解主板風險警示股票波動,減少連續漲停或跌停現象。漲跌幅調整後,股票日內可波動空間更大。
“投資者需充分了解風險警示制度、風險警示股票交易規定和被實施風險警示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情況,特別關注相關提示性公告,根據自身財務狀況、風險承受能力等,穩慎參與風險警示股票交易。”交易所有關負責人強調。
ST股漲停潮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滬深主板風險警示板塊股票數量已達126只。
年初以來,即便受限於5%的漲跌幅限制,*ST宇順、*ST信通、*ST亞振、ST華通等多隻個股依然逆勢上揚,股價實現翻倍增長。
以*ST宇順爲例,公司近期實現61天34板,主要是由於公司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帶來的業務轉型預期和一季度業績扭虧等因素共同作用。
*ST亞振也因控制權變更帶來的積極預期,實現39天22板。主要源於新控股股東吳濤旗下的濟南域瀟集團在礦產資源領域實力雄厚,業務橫跨多個領域。
這些個股的股價表現,打破了投資者對風險警示股票“只跌不漲”的固有印象。
而隨着漲跌幅放寬至10%的政策出臺,爲資金提供了更大的博弈空間,風險警示板塊6月30日表現活躍。
截至6月30日收盤,主板風險警示板塊內88只個股上漲,佔比近七成,呈現出一片紅火景象。
其中,*ST仁東、ST英飛拓、*ST惠程、ST八菱、ST華通、ST西發、*ST鋮昌16只ST股票漲停。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ST信通一家跌停。
但在基本面尚未有重大改善之時,個別實現大幅上漲,估值泡沫化風險需要警惕。
“漲跌幅放寬至10%,將顯著提升ST股的流動性,但需注意分化效應。”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認爲,對於具備重組預期或基本面改善潛力的ST股,短期可能因資金博弈“摘帽”預期而交易活躍。而且,市值較小、籌碼集中度高的ST股,易受遊資或量化策略短期炒作。
但是,需要警惕流動性提升後的“虹吸效應”:投機資金涌入風險警示板塊,反而擠壓優質資產的關注度,形成“劣幣驅逐良幣”。
散戶需謹慎
此次規則調整,對市場後續影響幾何?
田利輝指出,ST股波動率放大後,“散戶博弈”的風險將顯著加劇。由於信息不對稱,機構投資者具備通過高頻交易、量化模型捕捉短期波動的優勢,而散戶則極易陷入“追漲殺跌”的陷阱。他形象地比喻道:“ST股本質就像是‘高危遊樂場’,波動率放大後,散戶參與的這場博弈變得兇險。”
ST股常常伴隨着保殼、重組等熱門題材,在波動率提升後,投機者更是可能利用諸如“尾盤拉漲停+次日跳水”這類手法“收割”散戶。
田利輝特別強調,“要高度防範槓桿風險。部分投資者可能會加槓桿參與ST股博弈,然而一旦趨勢反轉,爆倉風險便會陡然增加。”
從市場化出清的角度來看,田利輝認爲新規具有短期和長期的不同影響。
短期內,放寬漲跌幅限制可能會延長殼資源的炒作週期。投機資金能夠通過“快進快出”的操作方式轉移風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劣質公司的出清進程。
但從長期邏輯分析,他認爲,若在放寬漲跌幅的同時,配套強化信息披露、提高違法成本等措施,市場將能夠自發地淘汰“殭屍企業”,加速市場化篩選。
田利輝強調,改革必須“疏堵結合”。如果僅僅放寬漲跌幅,卻忽視監管配套,ST股很可能淪爲“劣幣池”,反而對市場生態的優化形成阻礙。
面對ST股規則的調整,普通投資者該如何應對?田利輝表示,ST股本質上是高風險、高波動資產,普通投資者務必視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量力而行。
他提醒道:“ST股絕不是‘撿錢遊戲’,投資者參與其中需懷有敬畏之心,切忌陷入博傻思維。”
在交易策略方面,田利輝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是看基本面,投資者應優先關注那些“摘帽”確定性高的ST股,比如年報扭虧、重組落地的公司,同時要堅決規避“空殼”企業。其次是做好倉位控制,ST股在總倉位中的佔比不應超過一定比例,以此避免過度集中風險。最後,要嚴守止損紀律,提前設定止損線,防止被深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