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遺作「廬山圖」 10/25南美館2館展出
臺南國美館籌備處推出「福爾摩沙時代」大展,第3階段由書畫名家張大千作品「廬山圖」揭幕,故宮院長蕭宗煌表示,「廬山圖」集山水畫大成,很高興故宮典藏可到南部與觀衆見面。
「福爾摩沙時代」展第1階段曾展出國寶「甘露水」雕塑。策展人白適銘說,「廬山圖」是展覽第3期壓軸作品,也是張大千晚年身體抱恙狀況下創作的遺作。而「廬山圖」在2019年經文化部認定爲國寶。
「廬山圖」自故宮運至臺南市美術館2館展出,全程由警方護送,今天帶領媒體搶先觀賞。蕭宗煌說,張大千從小聰慧,習畫之路最大轉折是42歲到敦煌後找到許多元素,50歲後到西方遊歷,60歲集大成,綜合歷代繪畫經驗開始發揚潑墨、彩墨,將傳統繪畫技法發揚光大。
蕭宗煌表示,張大千近80歲時到了臺灣,「廬山圖」便是其80歲後的力作。他的創作起因是受日僑好友李海天委託,要爲旅館大廳裝飾作畫,全畫作耗費1年7個月,絹本長寬達10公尺、1.8公尺,可說是當時最大的絹布繪畫,達到可觀、可遊、可居意境,集山水畫大成。
許多名川大山都是作畫題材,蕭宗煌說,出乎意料的是張大千選擇廬山,卻從沒親自造訪,他是根據一些詩詞、圖像與描述去作畫,可從畫面觀察畫作左側色彩濃烈,右側是淡色,「我個人推測他的繪畫是從左邊開始,還沒完全完成時就送到史博館展覽(張大千書畫展)。」
1983年1月,「廬山圖」與張大千其他50件作品一同展出,2月下旬取回畫作後,張大千還持續爲畫作補筆,到了3月便心臟病發逝世。
蕭宗煌說,畫作上沒有落款、署名與鈐印,原本要題詩3首也僅題了2首,雖然是未完成的作品,但由此也可見其創作歷程。
除張大千作品外,展覽也精選反映臺南地緣特色的藝術創作,如郭柏川記錄下府城過往地景的「臺南運河」、劉啓祥「小憩」、朱玖瑩「安平鄉土館啓扉致詞」、許武勇「臺南普濟殿廟庭」、沈哲哉「臺南孔廟」、曾培堯「六道輪迴」、金潤作「觀音落日II」等。
「福爾摩沙時代」大展第3階段將自10月25日起至2026年1月4日於南美館2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