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雷軍背後的這位老總意外走紅,原來也大有來頭……
雷軍和周雲傑兩人看似風格迥異,實則內核統一,都在爲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智造而努力。
文 | 蒲琳
近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代表通道”上,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人氣高漲,人羣中不停響起“雷總好”,雷軍則多次微笑揮手迴應。
見大家熱情和雷軍打招呼,站在雷軍身後的海爾老總露出了可愛表情。沒想到這一幕被拍下傳上網後,他意外走紅。
雷軍和周雲傑走上“代表通道”
原來,當記者們呼喊“雷總好”“ 哇塞好帥”“狀態真好”時,旁邊的海爾老總露出了禮貌中帶着一絲期待又略顯尷尬的微笑。
站在雷軍身後的海爾老總表情可愛
於是,網友們開始搜索起了這位老總到底何許人也?
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大有來頭!這位現任海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雲傑不僅很有故事,竟然和雷軍有很多共同點。
隨後,網友們紛紛表示:“現在都知道海爾總姓周了,下次和軍站在一起肯定會大聲招呼周總好!!”
雷軍和周雲傑同框
網友們還一路從聊周總聊到了海爾的產品,並喊話周總:“快拿出來海爾兄弟。”
網友稱海爾產品好用
隨後,海爾各路新媒體賬號也集體出動爲周總打起宣傳——“給大家正式介紹一下我們老闆!”“我們低調內斂的周總也很帥!”“你一票,我一票,我們周總也出道。”“我爲周總扛大旗!”
01
說起海爾的掌門人,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張瑞敏!對於海爾來說,張瑞敏是創始人,更是精神領袖。
出生在1949建國之年的張瑞敏,是中國乃至全球都赫赫有名的企業家。1984年,張瑞敏出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當年廠裡的營業額只有348萬元、虧空高達147萬元,張瑞敏制定了海爾的第一個發展戰略——名牌戰略,海爾品牌也因此誕生。
1985年,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張瑞敏毅然砸毀76臺有質量缺陷的冰箱。這一“砸”至今仍廣爲流傳,奠定了海爾產品在質量上精益求精的大衆印象。
張瑞敏帶頭砸冰箱轟動全國
1988年,也就是張瑞敏帶頭砸冰箱轟動全國的第3年,剛從大學畢業的周雲傑就來到海爾。
後來有人問他爲什麼要選擇去海爾,周雲傑的回答相當樸實:一個是受到張瑞敏的創業情懷影響,另一個是因爲自己沒有任何家庭背景,而海爾是一個“不講關係、不論資排輩”的企業。
後來的經歷也證明了周雲傑當初的想法——“海爾是你能翻多大跟頭,就給你多大舞臺。”
周雲傑站過櫃檯,他是海爾的“第一個直銷員”;他也牽頭搞過科研,他帶領團隊研發的節能無污染電冰箱,在1994年獲得過“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後周雲傑也是一步一個腳印,歷任青島電冰箱股份有限公司副廠長、廠長、質量部長、副總經理及總經理;1998年起歷任海爾集團公司副總裁、高級副總裁、首席市場官、執行副總裁、輪值總裁及總裁等崗位;2013年6月起任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16年12月起任海爾集團總裁、董事局副主席;2018年7月起任公司董事。
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29歲的周雲傑,成爲海爾最年輕的上市公司總經理。
1999年,海爾在海外的第一個工業園(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正是周雲傑(左一)負責建設的
2021年11月5日,花了37年時間,把海爾從一個負債累累的小廠帶領至營收超3000億元的世界級企業的掌舵人張瑞敏正式宣佈“交棒”。當天,海爾集團發佈公告稱,在海爾集團第八屆職工代表大會上,海爾集團創始人張瑞敏辭任董事局主席並受邀擔任名譽主席,同時,周雲傑當選新一屆董事局主席並受聘爲首席執行官,樑海山擔任公司總裁。
資料顯示,周雲傑和樑海山均爲1966年出生,1988年進廠,在他們職業發展的33年,從未遊離於海爾體系之外。
由此可見,在張瑞敏的背後,有一大羣像周雲傑這樣,一畢業就加入海爾,從基層幹起,一干就是30多年的“海爾人”。
可以說,周雲傑幾乎參與了海爾改革的全過程。在歷練了33年後,憑藉嚴謹、低調、務實和敏銳的特質,終於成爲海爾“新掌門”。
後來,75歲的張瑞敏曾給予周雲傑高度肯定,“這(接棒的)3年時間裡,周雲傑對生態的概念,進行全面深入的貫徹、整體的推進,這個生態進化得更好了”。
02
公開資料顯示,周雲傑曾獲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工作者、全國優秀企業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他自2013年起擔任全國人大代表,至今已連續擔任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和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在這期間,周雲傑共計提交了50餘份建議和議案。履職期間,他聚焦工業互聯網、智慧家庭、醫養健康等社會經濟議題,推動相關領域的發展和創新。
周雲傑曾獲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工作者、全國優秀企業家等多項榮譽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周雲傑提交了3份建議,分別是:以工業大模型爲關鍵變量賦能新型工業化;以高質數據構建智慧家庭大模型,助力家電家居產業升級;提升我國血液及血液製品供應保障能力。
周雲傑在“代表通道”上回答記者提問
被問及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時,周雲傑表示,海爾全球化的過程,有三個關鍵詞:堅持、創新、共贏。
首先,堅持創出中國人自己的世界品牌。海爾的國際化之路,堅持把自己的品牌先進入發達國家,再進入發展中國家。“從1991年批量投入,到2016年在海外市場實現盈利,我們整整堅持了25年。但正是這份堅持,使海爾率先實現了從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的轉變,海爾已經連續16年蟬聯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周雲傑說。
其次,科技創新是一個品牌能否立足世界的關鍵變量。周雲傑認爲,一個企業要走向世界,必須錨定科技創新這個基點。不斷科技創新,才能真正成爲頂尖。海爾在全球建立了十大研發中心,陸續推出了200多項創新性的研發的產品,同時牽頭制定了100多項國際標準。目前,全球每10件家電專利中有7件來自中國。
最後,融入時代,融入當地,實現共贏。周雲傑表示,海爾的海外市場份額達到了53%,得到越來越多海外消費者的喜愛。未來,海爾將堅守主業,聚焦實業,爲建設製造強國品牌強國貢獻力量。
“對國家而言,科技創新是大國崛起的‘勝負手’,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對企業而言,科技創新是基業長青的‘生命線’,是突破競爭壁壘的關鍵。”周雲傑說。
雷軍(右)與周雲傑(左)亮相“代表通道”(圖源:新華社)
周雲傑也迴應與雷軍同走“代表通道”:“海爾汽車產業互聯網將與小米及更多中國汽車進行合作。”
事實上,雷軍199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周雲傑1988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兩人幾乎在同一個時期都在武漢讀的大學。此前,兩人也多次到訪各自的母校。
作爲商界精英,兩人曾多次同框出現,在2023年3月的製造業座談會當中,兩人還先後發言。
在2023年3月的製造業座談會當中,雷軍和周雲傑先後發言
兩人還有過“隔空互動”。去年6月20日,央視新聞獨家直播訪談節目《中國經濟引力場》採訪周雲傑。直播當中,主持人拋出雷軍參加該節目時爲下一位嘉賓留下的難題:“創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如何克服?”
面對雷軍留下來的問題,周雲傑不假思索地回答:“通常來講,可能創業最大的困難就三件事,找方向,找人,找錢。但從我在海爾36年經歷來看,我認爲創業最難的事是如何顛覆傳統思維,重構商業模式,我認爲這一件事還是很重要的,就像美國的風險投資家裡德·霍夫曼所說,創業像跳下懸崖,落地之前必須組裝起一架飛機讓它飛起來。這是非常難的。這個過程怎麼辦?一定要有很好的心理準備,要有充足準備。第二個問題如何克服?我認爲沒有更好的辦法,就是比別人多堅持一會兒,你可能就成了。”
雷軍和周雲傑有過“隔空互動”
要“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這是周雲傑時常在海爾內部說的一句話。在爲數不多的幾次採訪中,周雲傑就表現出了“i”人特質。彈幕裡,網友也紛紛表示,周總的“i”人性格,挺可愛的。
在爲數不多的幾次採訪中,周雲傑就表現出了“i”人特質
不管怎麼說,此番周雲傑的意外走紅,至少讓大家注意到了新時代中國企業家的多面性。他們可以是雷軍這樣充滿親和力,網感十足的,也可以是周雲傑這樣性格內斂沉穩,行事低調務實的。
而更重要的是,雷軍和周雲傑兩人看似風格迥異,實則內核統一——一個像“技術狂人”瘋狂堆參數,一個如“標準制定者”低調搞顛覆,都是實實在在在爲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智造而努力。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人民網、上觀新聞、海爾集團官微、華中科技大學校友總會官微
版權說明
新民週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週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爲,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