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二十週年節點,看陽光保險(06963.HK)的百年企業夢
2005年7月28日,我國保險業中第79家保險企業——陽光財險正式開業。那一年,中國汽車產量衝上570萬輛的關口,正式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二大汽車生產國。車輪上的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駛入現代化快車道,而車輪下的風險,卻仍在依賴粗放式定價的“經驗法則”。
這並非孤立的圖景。從“十一五”到“十四五”,中國經濟的二十年堪稱一部“壓縮式現代化”史詩:GDP躍居世界第二,城鎮化率突破60%,中產階層規模達4億……當14億人從“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集體遷徙,風險的形態也在裂變——從溫飽時代的財產損失,到小康時代的健康焦慮,再到富裕時代的財富傳承與精神安頓。
然而,傳統保險業卻顯露出“時代錯位”:車險定價依賴“噸位論英雄”,健康險同質化氾濫,養老保障體系青黃不接……一面是噴薄的需求,一面是僵化的供給——歷史在2005年埋下伏筆:誰能重構風險管理的邏輯,誰就握住了打開下一個二十年的鑰匙。
彼時,我國入世不久便向全球開放保險市場,國際巨頭們虎視眈眈,相比之下內資保險業纔剛剛起步,亟須有實力、有理想的先行者加入。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褶皺裡,一家名爲“陽光”的險企悄然啓程。它的二十年,恰是中國從“風險盲區”走向“保障覺醒”的縮影。
一、走出一條獨特的創業之路
讓我們先把時鐘撥回2004年的那個春天。
2004年5月,中國保監會發布了《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對此前《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中尚未明確的問題進行了補充和細化,並降低了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開設分支機構的門檻。
這是中國履行加入WTO承諾的關鍵一步。早在2001年,國家便以保險業作爲金融開放突破口,主動引入國際巨頭——不僅是爲兌現入世承諾,更是借外資的“鮎魚效應”倒逼行業加速變革。
當年年末,監管部門進一步取消了外資險企的地域限制,允許其在任何城市申請設立機構。閘門愈發開放,國際巨頭們帶着先進的管理制度、精算技術以及龐大的資本實力蜂擁而至。而2004年末,我國保險行業總資產規模剛剛突破1.1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一家中大型國際險企規模。
或許是感受到民族保險業面臨的挑戰愈發嚴峻,張維功毅然放棄了耕耘10餘年且看起來更加平穩的道路,而是轉身投入充滿不確定性的創業浪潮。
這個決定即使放到現在來看可能都顯得“大膽”、“讓人難以理解”,但張維功的目標卻十分清晰--創辦一家受人尊重的百年企業。而要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找到那條通向百年老店的路。
彼時保險公司的創辦無外乎有這麼幾條路,要麼是政府牽頭組建,要麼和外資合營,要麼是股東合議設立,但陽光另闢蹊徑,選擇純市場化創業的道路——在事前都不認識股東的情況下,由創業團隊利用自籌資金,依靠市場化創業的方式尋找股東創立的。這種方式在互聯網也許並不鮮見,但在金融領域,則是前人未曾有過、後人到現在也未曾複製。
這種獨特還在於對價值觀的堅守。張維功在選擇股東時強調“以價值觀認同爲根本”,要求股東不僅是財務投資者,還需認同其“打造現代企業制度”的理念,希望股東與企業長期目標一致。
爲此,張維功歷時8個月橫跨17省談判389家企業,最終鎖定5大實力強勁的股東各出資2億,獨創“股權分散無實控人”架構。此舉打破了“一股獨大”魔咒,爲後續敏捷決策與治理透明打下堅實基礎,成爲抵禦險企常見治理風險的關鍵。
二、非線性增長密碼在於創新
成立23個月,陽光財險實現盈利;
成立6年,陽光人壽實現盈利;
成立5年,陽光保險躋身“中國企業500強”俱樂部;
單一節點的突破或許存在偶然,但當連續跨越不同發展週期,描繪出一幅非線性增長的圖景時,其核心驅動力已清晰浮現:那是來自對風險本質的洞察以及對創新力量的融合。
更深層次來看,那是張維功賦予陽光的獨特稟賦:農民心態和工匠精神。說白了,就是沉下心來,以農民種莊稼的心態,一步一個腳印地做業務;以匠人精益求精的準則,一遍遍打磨產品服務,追求完美。
陽光財險剛剛成立之時,財險行業尚處在野蠻生長時期,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但車險定價問題沒能同步迭代更新,行業困於“噸位論英雄”的粗放定價模式。儘管,保險公司和業務人員可以依靠向大噸位車輛收取保費而搶佔市場,但其中蘊含的承保風險未被充分挖掘。
經過縝密的市場調研,陽光財險創新性提出“紅黃藍”模式,即通過對車輛種類與開車的人進行細分,實現精準的風險定價,同時給機構和營銷人員匹配不同的激勵政策,促使營銷人員把目標聚焦到價值業務身上,這也是陽光財險能夠實現快速盈利的關鍵。
不止如此,2009年陽光財險還在“紅黃藍”模式的基礎上,研發出了中國財險業內第一張“車險生命表”,打破行業粗放定價的慣例。隨着AI、大數據等技術不斷髮展,“車險生命表”進一步升級形成“車險智能生命表”,實現“一人一車一價”,提升了車險定價的精準性,爲車險業務良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陽光財險還着眼於源頭處開創“夥伴行動”風險減量模式,幫助客戶識別潛在風險,制定個性化風險防控方案,並依託科技工具實時防控風險狀況,推動自身從單純的風險承擔者轉變爲風險管理服務商。
當財險業務完成風險管理的範式重構時,陽光人壽依靠產品設計將龐雜的保障需求,轉化爲清晰的解決方案。
其獨創的“三五七”產品體系,通過對數萬人的深度調研,回答了“人的一生需要幾張保單”這一難題。其將人的生命週期切割爲三層遞進式結構,並配以相適應的保險方案:“三張保單”錨定成年人的傷殘亡、健康與養老風險;“五張保單”延伸至子女健康與教育儲備;“七張保單”層面則可解決資產保全與代際傳承問題。
可以看到,陽光保險的每一次突破,都不是靈光乍現,而是基於紮實調研而來的持續創新,也是基於對風險本質的洞察,這種創造力不斷突破自身邊界。
三、從“風險管理者”到“社會價值整合者”
當自身發展步入正軌並越走越穩的時候,陽光保險將目光投向更深遠的社會命題——如何將企業價值鏈融入國家發展脈絡,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共生共振。
某種程度上說,提升員工的幸福指數是企業實現社會價值最近的途徑。“不要向員工要忠誠,要多想能爲員工做什麼。”張維功的這句名言在員工父母贍養津貼制度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該制度主要爲入職三年以上、且父母年齡符合條件的員工提供月度父母贍養津貼,通過將家庭單元納入福利設計,陽光保險實質上構建起企業代際養老的模式範本,在“421”家庭結構普遍化、老齡化、少子化的時代背景下,緩解衆多員工家庭的贍養焦慮。自2010年起實施的父母贍養津貼已惠及超過7萬名員工父母。
這種對社會價值的重視也由內往外逐步擴散,並在踐行金融“五篇大文章”等方方面面得以體現。
科技金融方面,陽光保險持續強化科技保險服務,增強企業對新型技術投入的信心,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先進製造業的保障力度,着力促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以金融活水滋養科技創新“種子”。2024年,陽光保險爲科創類企業提供風險保障約413億元。
綠色金融領域,陽光保險則通過資負兩端共振的方式展現出資本向善的價值底色。資產端,陽光保險積極響應雙碳目標,大力投資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產業方向,2024年綠色投資金額超200億元;負債端,通過創新開發林木颱風氣象指數保險、水產生態養殖險等綠色產品,2024年陽光保險爲近250萬企業及個人提供綠色保險保障近16萬億元,提供賠款支持約52億元。
普惠金融同樣傳遞了陽光保險的溫暖力量。陽光保險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和監管要求,深入基層,貼近市場,不斷拓寬保險服務區域、領域和羣體,推進保險產品標準化、通俗化、簡單化,持續提供有溫度、有力度、有廣度的普惠金融服務,提升服務便利性。2024年,陽光保險提供各類普惠保險風險保障33.6萬億元,支付賠款60.6億元。
養老金融是陽光保險社會價值的核心試驗場。產品端,陽光保險積極參與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不斷豐富稅優健康險產品供給,滿足客戶多元化養老產品需求。目前陽光人壽已開發養老年金保險、兩全保險、長期人壽保險、長期年金保險產品等,更好地滿足人民羣衆養老保障和財富管理需求。同時積極響應稅優健康險政策,開發上市包括稅優定期重疾險、稅優醫療險和稅優護理險等在內的稅優政策產品,持續豐富稅優健康險產品供給。服務端,陽光保險還積極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涵蓋機構養老及居家養老多個渠道,旨在促進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全鏈條的養老服務、全方位的貼心守護助力健康中國戰略落到實處。
陽光保險的社會價值實踐從來不是孤立的碎片。它以金融爲針線,將員工關懷、養老保障、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編織成網,推動自身從單純的“風險管理者”向“社會價值整合者”躍升。
四、結語
二十年間,從單一的財產險公司,到如今爲億萬客戶提供風險保障網絡的綜合金融集團,陽光保險的成長軌跡,恰是中國保險業在時代浪潮中破浪前行的縮影。
陽光保險用二十年證明了,真正的行業先行者,光會算保單的賬還不夠,得看懂時代前進的方向;光盯着財務數字也不行,得把社會責任真真切切扛在肩上。
站在新的二十年起點,中國社會的風險圖譜仍在持續演化,老齡化、雙碳目標、共同富裕等時代命題都在呼喚更具前瞻性的保障方案,需要更多像陽光保險這樣具備打破常規勇氣、持續創新韌勁和社會擔當自覺的實踐者站出來,爲現代化之路增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