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獨特夜郎文化

博 文

近日,“夜郎遺蹤——尋找《史記》中的古國”特展在長沙博物館開幕。來自貴州的180件(套)珍貴文物亮相湖南長沙,爲觀衆呈現神秘而多彩的夜郎文化。

夜郎是戰國秦漢時期稱雄於西南地區的古國,《史記》等文獻中僅有隻言片語記載,其都邑遺址至今尚未發現。專家研究認爲,夜郎族羣的活躍範圍主要在今貴州一帶。此次展覽分爲4個單元,循序漸進地展開關於夜郎的探索之旅。

第一單元“源遠流長——先夜郎時期青銅文明之光”聚焦貴州地區早期青銅文化的萌芽。畢節青場遺址出土的鑄造青銅器石範、威寧雞公山遺址的碳化稻穀與祭祀遺存等考古發現,爲探尋夜郎文化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第二單元“古國尋蹤——夜郎考古重要發現”通過解讀赫章可樂遺址、威寧中水遺址、普安銅鼓山遺址羣等與夜郎文化密切相關的代表性遺存,試圖還原夜郎古國的社會圖景。赫章可樂遺址、威寧中水遺址曾先後入選2001年度、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第三單元“自成一格——獨特的文化面貌”集中展示考古出土的青銅飾品、兵器等,體現了夜郎先民“套頭而葬”“魋結愛美”“崇兵尚武”等文化特色。

第四單元“融入華夏——夜郎族羣的歸宿”講述夜郎融入漢王朝郡縣體系的歷史進程。漢武帝時期,大力開發西南地區。隨着犍爲郡、牂柯郡的設立,夜郎等地被納入漢王朝行政管理體系,中原移民帶來先進技術、工具,漢文化與夜郎文化深度融合。

展覽中有不少獨具特色的文物精品,如銅鼓、羊角鈕鍾等中原地區少見的青銅樂器,還有造型別致的銅鉞、銅釦飾、銅帶鉤等。

銅鼓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打擊樂器,自先秦時期開始流行於西南地區。石寨山型銅鼓主要出現在滇池周邊的滇文化遺存中。貴州赫章輔處、可樂等地發現的石寨山型銅鼓,反映了活躍在貴州西部地區的夜郎族羣與滇族羣之間的文化交流。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德臥鎮出土的羊角鈕鍾,頂部兩側有羊角狀的鋬鈕。這種造型的銅鐘是戰國秦漢時期百越族羣常用的打擊樂器,可能用於祭祀、舞蹈等場合。

赫章可樂遺址出土的“套頭葬”銅釜,反映了夜郎獨特的喪葬習俗。同樣出自可樂遺址墓葬中的人面型銅釦飾,人面上額及眼、嘴、耳部鑲嵌孔雀石,背後有一橫向掛鉤,出土時覆於墓主面部。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6月29日。

原刊於《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06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