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無差別攻擊 退休銀行高管也難辨別「跟真的同步」

記者陳詩璧、林緯平/臺北報導

「它就跟其他投資訊息一樣,都有跟上時事,我就信了。」今年65歲的李小姐曾任職銀行高層,因爲在銀行大半輩子,對投資和金錢向來謹慎,從沒想過自己有天會成爲詐騙被害者,卻因爲誤信社羣平臺上的一則「投資資訊」,最終陷入假投資詐騙。

當我們習慣用年齡、學歷與職業來評估受害可能性時,一波波現實案例卻告訴我們:詐騙無差別攻擊任何人,不分職業、不分資歷、不分社經背景,只要「劇本寫得夠貼近你的人設」,誰都可能是下一個目標。

而跟李小姐一樣,覺得詐騙離自己很遠的人,不在少數。甚至被一騙再騙的被害者大有人在,他們不是想賺錢或貪心,有的只是做公益或是收到一個包裹,都會遇到詐騙。

少年關懷協會提到,他們所接觸到的少年車手們,許多都是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先是被害,最後不得已加入車手行列。若沒有防詐及零信任意識,人們容易被詐騙集團的話術框騙。

▲被害人李小姐提到,當時羣衆力量很可怕,她就信了,詐團教她,領不了現金就領黃金。(圖/記者林挺弘攝、李小姐提供)

投資劇本量身打造,退休銀行主管也無法識破

李小姐回憶,去年在抖音上看到一支與股市新聞結合的投資短影片,點入連結後被導引至一個LINE投資羣組。羣組中設有實名認證、簽署保密協議、每日股市分析報告與APP操作教學,整體流程看似嚴謹專業,讓她逐步卸下戒心。

詐騙者的話術也完全依循她過去的銀行專業背景,精準打造對應場景。同時,羣組內還有數十位「投資者」輪番曬出獲利截圖與回報資訊,營造出熱絡真實的獲利氛圍,使她一步步踏入詐騙鋪設的情境之中。

當她試圖出金200萬卻遭到拖延時,對方以「系統問題」爲由要求等待,隨後又聲稱需額外貸款以續投,試圖誘導她再度將資金投入。直到車手被逮捕,警方通知她對方是詐騙時,李小姐才大夢初醒驚覺:「我真的被騙了。」

她坦言,即使在銀行領錢時行員不斷提醒「這可能是詐騙」,當時的她仍不疑有他,「被騙的時候,你真的看不出來。每個人都以爲自己能判斷,但詐騙集團設計的,不是讓你『判斷』的,而是讓你『相信』的。」

▲L先生提到,他當初是從臉書廣告發現周冠男教授的贈書活動,點進去加了LINE,觀察了2個多月,發現帳號是假的,贈書活動也是假的。(圖/L先生提供)

詐騙劇本仿冒學者,科技業素人揭穿假羣組並協助逮捕

同樣遇上詐騙的,還有來自桃園、從事科技業的L先生。他因收到臉書投放廣告,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教授的新書有辦贈書活動,誤入假冒教授名義創立的LINE羣組。

這個羣組運作精密,每天固定時間更新「投資報酬」、「財經新聞」、「選股方向」,更有人以助理身份協助下單與收款。L先生雖有懷疑,仍潛伏觀察,並以各種方式查證:查覈教授粉專內容、詢問贈書活動、打電話查覈投資案內容等。甚至收一盒價值不菲的燕窩禮盒作爲「慰問品」,這也很令人起疑。

他最終決定報警處理,並配合警方設計逮捕行動,終於成功將車手繩之以法。L先生表示,早在報警前,他便注意到周冠男教授多次在臉書澄清,自己從未成立任何LINE羣組、沒有助理、也未舉辦贈書活動。相較羣組內自稱助理者熱情推銷投資專案的舉動,行爲模式大反差。

▲桃園科技業L先生和警方合作,逮捕車手。(圖/記者林挺弘攝)

周冠男教授接受採訪時指出,詐騙集團利用他的學術身份作爲信任背書,不僅盜用照片與語錄,還冒用名義成立帳號進行投資推廣。「我已經反覆澄清、朋友檢舉很多次,甚至把截圖傳給平臺,但至今沒有一次成功下架。」他語帶無奈地補充:「我的投資理念是被動式投資,所以只要知道這件事情,就真的不是我。」

對於帳號遭仿冒、照片與身份被盜用,甚至出現假LINE帳號與假贈書活動,周冠男表示,這些情況他已多次在臉書公開提醒,然而仍不時有網友私訊詢問真假帳號與活動內容,顯示詐騙問題難以完全杜絕。

周冠男教授從行爲財務學的角度分析,「人類有兩個關鍵心理特質:『貪婪』跟『恐懼』,詐騙集團深知人性的這些弱點,並據此設計情境。」周教授直言,「人不要貪,就不會相信他。」他進一步解釋詐騙模式如何運作:當詐團報明牌引導被害者掏錢,他們通常將被害者分成兩組:一半告知會漲、一半會跌。連續幾天看到獲利的人最終就會上勾,這正是貪婪心理被充分利用的結果。

第二個被操控的心理特質是恐懼。詐騙劇本會先以小額獲利激發受害者的貪婪心理,或是巧妙營造「失去機會」的焦慮感,引發恐懼,讓人一步步滑入事先設計好的陷阱。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教授提到,他從來沒有開過任何羣組,更沒有辦過贈書活動。(圖/記者陳詩璧攝)

周教授指出,當人們受到強烈情緒影響時,判斷力會大幅下降,很容易被話術誤導,做出平時不會做的決定。在他看來,瞭解這些心理機制是防範詐騙的第一步:保持情緒冷靜,不被短期利益或恐懼所支配,才能避開精心設計的詐騙陷阱。此外,他直言:「我們不是不能防,而是平臺和制度沒有跟上。」他強調,當科技應用於犯罪時,防禦機制往往落後一步,這種不對稱性,正是當前詐騙防制的最大挑戰。

現今AI發達,社羣媒體平臺已經廣泛使用AI進行廣告推播與精準行銷,可是,卻無法有效偵測與攔截詐騙訊息,這讓周冠男感到不解。「這不是技術做不到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做的問題。」他直言,若情況持續惡化,受害者只會愈來愈多。

「我覺得光檢舉100%無效,這本身就是制度性錯誤。」周冠男表示,平臺處理詐騙帳號時,往往要求被害者提供繁瑣佐證資料,卻遲遲不作爲。「到底要附多少證明?這樣的處理方式,不但無效,這也對我們這些被害人造成困擾。」

▲謝智潔律師提到,平臺業者對於詐騙廣告應有辨識能力並即時下架。(圖/記者陳詩璧攝)

法律責任與平臺責任:誰該爲詐騙損失負責?

智博法律事務所律師謝智潔指出,2024年修訂的《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已針對社羣平臺的責任做出明確規範。條文中提到,若平臺收取廣告費,且該廣告有重大詐欺嫌疑,或屬明顯詐欺,平臺可拒絕刊登。

「未來,平臺不能再以『只是廣告的通路』爲由規避責任。」謝智潔強調,「現在的責任正逐步轉向:你知不知道?你有沒有處理?這些都可能成爲平臺被究責的依據。」

她舉例,知名創作者「柴鼠兄弟」曾公開聲明,從未設立任何羣組,也不會帶粉絲投資,然而相關假帳號與詐騙廣告至今仍在社羣平臺持續曝光。謝智潔認爲,對於這類已公開澄清過、具明顯詐騙跡象的資訊,平臺理應有能力辨識並即時下架。

她進一步指出,若未來受害者能在司法上證明,是因透過平臺所推播的詐騙廣告而受害,平臺將有可能須與詐騙集團一同承擔民事連帶賠償責任。「換句話說,如果像內湖那對遭詐後輕生的母女案件,在司法上能證明廣告爲詐騙誘因,那她們損失的1200萬元,可向平臺業者全額求償,不打折扣。」

此外,針對帳戶被挪用的問題,條例也納入預防性規範。針對將帳戶交給他人使用的民衆,即便是被詐,也會被列爲「警示帳戶或告誡帳戶」,並處以最長五年的半凍結處分。謝智潔說,這項設計的重點在於提醒當事人:「不能因爲你是受害者,就完全不負責任。如果再犯,將會面臨刑事處分。」

當詐騙劇本精準模擬「你的人設」,我們該如何自保?

反詐騙聯盟板主陳安迪提醒,詐團早已不靠「盲目撒網」,而是分析你在哪裡?關心什麼?信任誰?「只要套上你熟悉的語言與生活脈絡,你就會不自覺進入他們的劇情。」

每位受訪者都曾相信:「我應該不會那麼容易被騙。」但現實是,詐騙不斷進化,你所擁有的知識、經驗、警覺心,有時正是劇本設計的素材。

也許我們應該問的,不是「怎麼樣纔不會被騙」,而是:「我準備好了嗎?當下一個劇本,是寫給我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