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銀行全球永續長 Marisa Drew:永續發展 就是好的業務
渣打全球永續長Marisa Drew表示,渣打已將永續金融列爲集團收入成長引擎之一,設定籌資規模及至2030年可達3,000億美元目標。圖/顏謙隆
渣打永續長 Marisa Drew 小檔案
渣打銀行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小檔案
渣打永續團隊開創的五個創新中心
渣打永續金融發展進程與迄今績效
氣候變遷帶來的生命財產威脅,國人在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已深刻體會。渣打銀行全球永續長Marisa Drew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永續發展的關鍵是「責任」和「投資」,全球永續金融市場整體規模,預估今年達到2兆美元,渣打銀行已將永續金融列爲集團收入成長引擎之一,設定籌資規模及至2030年,可達3,000億美元的目標。
「永續發展就是好的業務」,Marisa建議臺灣銀行業者,加快腳步加入全球趨勢,將永續發展視爲核心業務,積極與企業客戶互動,可以對高碳排產業轉向綠色產業的淨零轉型提供資金,協助產業踏上永續轉型之旅,且要大膽設定更高的目標及考量公正轉型,確保在轉型過程中,不會犧牲人們的生計、繁榮和成長的能力。
Marisa指出,傳統的金融工具和方式,已不足以解決當前的永續挑戰,需要更多金融服務的創新。她於2022年出任渣打銀行永續相關最高主管以來,爲銀行在全球層級設立「永續創新中心」,渣打的永續金融相關收入,多年來持續精進,短期目標是要在2025年達到10億美元,實際上2024年就有9.82億美元。設定永續目標 團隊齊打拚
渣打之所以能在國際金融界率先推進永續議程,Marisa認爲,企業高層領導的全力支持是最大關鍵,渣打董事會、執行領導團隊對永續充滿熱情,如果少了這個支持力量,「任何永續政策都很難真正落地。」她說,這份承諾不能停留在口號,渣打公開設定雄心勃勃的永續目標,成爲全球少數將永續金融收入納入財務目標的銀行之一。
Marisa強調,銀行的管理憑藉記分卡驅動,如果永續不在KPI上,它就會淪爲附屬;或把永續創新和傳統業務KPI混在一起,它很快就會被犧牲。因此,渣打選擇公開承諾,使銀行內部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
爲了將永續融入銀行運作的核心,渣打永續團隊與同事們共同設定了具體的、可衡量的目標,把永續發展與銀行的每一條業務線緊密結合,包括財富管理、企業銀行等,一旦爲永續項目創造出清晰的商業邏輯後,同事們會更願意投入。「人們都在尋找同樣的東西,只是需要有人把地圖畫出來」,Marisa說,自己的工作就是與同事們一起,將永續機會轉化爲可行的商業模式,共同爲地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設創新中心 聚焦五大核心
因此,她上任後在渣打推動成立「永續創新中心」,給予團隊獨立任務與資源,專注探索新的金融結構與商業模式,自2022年來,渣打銀行的永續創新框架逐步聚焦於五大核心領域:一、自然金融(Nature Finance):投入資金保護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推動首批大規模「自然交易」。二、碳市場:擔任全球自願性碳市場的領導者,曾與巴西政府合作,建立史上最大碳信用計劃,防止亞馬遜森林砍伐,「用金融規模守護地球之肺!」Marisa說。三、混合融資(Blended Finance):結合公共與私人資本,創造槓桿效應。四、氣候適應融資(Adaptation Finance):特別針對新興市場面臨的海岸線侵蝕、極端降雨、乾旱等氣候威脅,設計能吸引私人資金的解方。五、循環經濟:推動塑膠減量、資源再利用與新材料開發。
Marisa說,這些領域的共通點是,「它們都很複雜」,資金流入有限,但又對永續成功至關重要。她舉自然金融中心的個案之一「犀牛債券」爲例說, 渣打銀行發行了首支在資本市場上,爲拯救瀕危犀牛而設的債券;它和亞馬遜森林保護一樣前所未有且意義重大,渣打與巴西合作,發行高達500萬個碳信用額度,透過出售這些信用額度產生的資金,將用於防止亞馬遜森林砍伐,並重新投資於當地原住民社區。這些金融創新有助於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嚴峻挑戰,渣打銀行已將永續金融視爲核心戰略。Marisa 明確表示,永續並非附屬議題,而是企業未來能否長久生存的關鍵,「我堅信,唯一的出路就是永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