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變生態痛點爲發展亮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動“三北”工程標誌性戰役取得重要成果。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關乎長遠發展,是推動經濟結構綠色轉型的關鍵抓手。

近年來,我國以重大工程爲牽引,在生態系統修復領域取得顯著成效。“三北”防護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4.8億畝,累計治理沙化土地5億畝,構築起“綠色長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推動生物多樣性恢復,江豚種羣數量止跌回升;黃河三角洲溼地修復後,生態農業、碳匯交易等新業態蓬勃興起。可以說,重大工程以點帶面,將生態痛點變爲發展亮點,印證“保護就是發展”的深刻邏輯。

然而,推進重大工程仍面臨諸多挑戰。區域間工程實施力度不均衡,部分生態脆弱區因財政能力有限,修復進度滯後;工程長效管護機制尚未健全,一些項目存在“重建輕管”現象,後期維護資金與人力支撐不足;生態修復與產業融合的路徑仍需拓寬,部分工程的經濟效益未能充分釋放。這些問題暴露出生態治理系統性、協同性仍需加強。

破解難題,需以機制創新激活重大工程的可持續動能。當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已在全國推開,下一步應推動重大工程與生態補償、綠色金融等政策深度銜接。例如,探索將修復後的森林、溼地等資源納入碳匯交易體系,引導社會資本通過“修復+產業”模式參與工程建設;在跨區域工程中完善橫向生態補償,建立健全受益地區向修復地區的反哺機制。通過市場化手段,讓重大工程從“輸血式”投入轉向“造血式”循環。

科技賦能是提升重大工程質效的關鍵突破口。我國生態修復邁向智慧治理階段,需進一步強化衛星遙感、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創新應用。比如,在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工程中,可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凍土消融與植被恢復;在荒漠化治理中,運用無人機播種、智能滴灌等技術,提高治理效率;在溼地修復過程中,藉助微生物羣落調控技術,增強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健全綠色標準體系,建立碳匯計量、生態產品價值覈算等技術規範,讓技術紅利轉化爲生態紅利,以最小干預實現最大修復效果。

堅持區域聯動,構建生態安全大格局。重大工程通常具有跨區域特性,需要打破行政區劃界線,推進跨流域、跨區域的聯合防治與協同治理。比如,在黃河流域,需統籌上游水源涵養、中游水土保持以及下游溼地保護工作,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長江經濟帶則應強化“江河湖庫”的一體化治理,推動產業綠色轉型與生態修復的深度融合。運用系統思維重塑治理邏輯,開展聯動協同的執法治理模式,探索在不同區域推行統一的環境標準,實現監測數據共享,形成協同共治“紐帶”。(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