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流量碰瓷式謠言,企業家和公關部該怎麼辦:胖東來和於東來|楚學友
近一個月,胖東來及其創始人於東來,遭遇了一輪流量攻擊。原委如下。
4月5日,抖音玉石博主“柴懟懟”發佈視頻,說胖東來通過低成本玉石牟取暴利,引發網絡熱議。視頻播放量破千萬,評論區出現大量“智商稅”“黑心商家”的指責。
4月8日,胖東來公佈數據顯示和田玉銷售額僅2190萬元,佔集團總營收的0.34%,毛利率爲20%,遠低於珠寶行業30%-50%的平均水平。所有商品均明碼標價,標註成本、稅費及利潤(例如進價128元,售價153元含運費和稅費)。
4月30日,胖東來正式起訴柴懟懟“商業詆譭、侵犯名譽權”,索賠不低於500萬元。抖音平臺隨後下架其29條侵權視頻,限制賬號權限一個月。
5月2日23點,胖東來向抖音平臺發出投訴。該平臺根據《民法典》第1195條和1196條關於侵權投訴處理的相關條款及《抖音侵權投訴指引》,對該投訴展開覈實處理。
5月3日,微博賬號@抖音黑板報發佈公告,根據胖東來投訴材料,認定柴懟懟29條視頻涉嫌侵權(如“暴利”“組織水軍造神”等不實指控),下架相關視頻並限制賬號投稿權限一個月。
胖東來創始人於東來5月3日發文稱,若無法嚴懲對方將“關閉或離開胖東來”,後刪除相關動態並轉爲理性呼籲法律完善。
5月7日,抖音集團副總裁李亮通過個人微博及公開渠道迴應爭議,其核心觀點聚焦於平臺治理的複雜性、企業維權路徑以及平臺與用戶責任的邊界。
以上這類事件我稱之爲流量碰瓷式謠言。這類謠言的特點是:
被造謠者:明顯的頭部流量明星,比如胖東來和於東來;
造謠者:腰部或膝部流量賬號,碰瓷喊話,即使揹負罵名也是名;
謠言內容:尋找流量喜好。無中生有、捕風捉影,專擊軟肋;
操作方式:公開喊話,多輪挑釁,言辭激烈出位,見好就收。
我昨晚發了一條視頻,聊企業家如何面對這類流量碰瓷圍獵。
如果一家公司和創始人,遭遇類似的被流量碰瓷、造謠事件,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三個不要和兩個要。
1. 不要自證。
在我的書裡非常清晰的講到了這一點。永遠不要向不相信你的人、造謠的人去證明你自己的清白和真實性,否則的話你會跳到對方的陷阱裡去,你會調動內部運營成本和信息資源去澄清。
胖東來選擇的是及時公開數據,透明化經營。面對指控,迅速公佈經營數據(如成本、利潤結構)和第三方背書報告,以事實消除公衆疑慮。
如果這是一家上市公司呢?如何被質疑的是核心經營數據呢?如果被質疑的是商業模式呢?如果涉及到的是監管要求不得披露的數據呢?
不要自證。不要證明自己是個好人。不要證明自己沒做壞事。
2. 不要入戲。
造謠這件事,是別人搭了一個臺,別人要唱一場戲。你不能跳下場去跟別人一起唱這個別人已經編好的劇本。
你要跳出這個故事裡去,不要在別人的故事框架裡申辯。你不下場,這場戲就成了獨角戲。看客散去,也就索然無味了。場就會慢慢冷下來。
3. 不要講話。
我以前是非常提倡坦誠溝通的,但是現在的流量輿論場非常複雜,也非常的魚龍混雜,所以很多時候,企業家對這種造謠式的事件不要說話,保持沉默就好了。
別人爲流量而來,你就不要主動幫別人獲取流量了。我在 和 中都曾經談到過。
但是很難。企業家控制不住自己。性情中人也控制不住。至少,建議先把下面這兩件“要”做了再說。
1. 平臺舉報
比如單條內容舉報
操作路徑:點擊視頻右下方「···」→ 選擇「舉報」→ 選擇舉報類型(如“虛假信息”“侵犯權益”)→ 填寫補充說明(附證據截圖)→ 提交。
關鍵點:
優先選擇「造謠傳謠」「侵犯企業/品牌名譽」等針對性選項。
若涉及商業詆譭,可勾選「損害企業利益」並上傳營業執照、商標權證明等材料。
或批量舉報與人工客服介入
適用場景:謠言多賬號擴散、舉報後未及時處理。
操作方式:
通過「抖音App-我-轉發-舉報-侵犯權益」提交書面投訴,附謠言鏈接、證據及企業資質。
聯繫抖音企業號專屬客服(如有認證),要求優先審覈。
發送郵件至平臺官方舉報渠道(如抖音:feedback@douyin.com),標題註明【緊急-企業名譽侵權】。
當然,最快的方式是人肉到該平臺的總部舉報。會有人接待你的。
2. 法律訴訟
首先,證據固化(關鍵步驟)
對謠言內容全程錄屏,截圖需包含:
發佈賬號ID、發佈時間、點贊/轉發數據。
評論區惡意引導性言論(如有)。
使用「可信時間戳」或「區塊鏈存證工具」(如公證雲、權利衛士)對證據進行法律效力存證。
其次,律師函警告
委託律師向造謠賬號主體及平臺發送律師函,要求:
刪除內容、公開道歉。
若造成損失,可追加賠償訴求。
模板示例:
最後,向監管部門投訴
網信辦舉報:通過「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www.12377.cn)提交,選擇“商業誹謗/網絡謠言”類。
市場監督管理局:若謠言涉及虛假宣傳、商業詆譭,可向屬地市監局提交《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投訴。
其實還有第三點,我沒有說。就是向執法機關報案,藉助司法力量。之所以沒說,是需要慎用。一旦輿論場中的強弱角色轉換,不好預測民意向背。
這類事件反映了網絡時代企業面臨的“流量圍獵”風險。企業家需構建多維防禦體系(法律、輿情、行業協作),抵禦惡意攻擊,維護品牌聲譽。
當然,最終還是要回歸業務經營主線。
嘴仗勝負,替代不了商戰終局。
照例推薦我的課
我是楚學友,友聲譽®️品牌諮詢創始人,品牌聲譽顧問。
歡迎繼續加入品牌聲譽社羣。
再讀三篇:
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