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一年有差?他不解一堆人選爛科系提早就業 網揭殘酷面:延畢是無能
一名網友認爲,與其提早進入職場,不如多花一到兩年,爲未來職涯累積更強的實力。示意圖/Ingimage
近日,一篇在Dcard上的貼文引發熱烈討論。原PO在文章中提出疑問:「出社會工作明明是二、三十年的事情,爲什麼一堆人爲了早個一到兩年畢業,就選擇了比較爛的學校組別?」此番言論立刻掀起廣大網友的迴應。
原PO認爲,與其追求準時畢業、提早進入職場,不如多花一到兩年的時間在學術訓練上,爲未來職涯累積更強的實力。他以自身或周遭經驗指出,畢業時間縮短,未必代表競爭力提升;相反,踏入職場後纔會發現,要找到好工作其實並不容易,而研究經歷與專業能力的深度,纔是勝出的關鍵。
然而,部分網友持截然不同觀點,認爲「越早畢業越好」,因爲延畢常常被視爲能力不足的象徵。有網友直言:「一年內放人最好,業界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研究人才。」也有網友分享自己2.6年完成碩士的過來人經驗,坦言雖然盡力維持研究品質,但在面試時仍被主管質疑,感嘆:「不管過程,延畢就是無能的表現。」
儘管如此,也有留言指出,畢業時間的長短不應作爲唯一評價標準。一位網友表示,如果學生能在碩士兩年內產出有價值的論文,展現實驗與理論能力,再輔以良好的時間管理與自律能力,那麼這段時間便極具意義。
除了個人選擇與觀點差異,有網友更深層指出,臺灣學術與職場環境的結構性問題,纔是學生「急着畢業」的根本原因。一位網友分析,學界長期低薪,企業卻又要求高產能,導致學生對研究意願減弱,選擇早點畢業、儘快投入職場。他建議應仿效國外設立「課程導向(Taught-based)」的碩士學程,明確區分「研究型」與「就業型」的碩士教育路線,讓學生能依自身志向與未來目標做選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