竈臺連講臺 匠心續傳承

在廣西北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實訓廚房裡,中餐烹飪專業帶頭人正逐一對照《北海疍家菜工藝規範》,向學生們詳細地示範疍家特色菜品的製作流程。這是學校將疍家菜非遺技藝從“竈頭經驗”轉化爲“教學規範”的縮影之一。

作爲廣西北海地區培養烹飪人才的重要陣地,北海中職立足當地獨特的疍家菜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將傳統技藝標準化、教學內容實用化、實踐平臺社會化,在中餐烹飪專業探索出一套特色育人體系,不僅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烹飪人才,更讓疍家菜這一古老技藝在職業教育的土壤中得以傳承與創新。

以標準爲基,讓非遺技藝可教可學

疍家菜的傳承曾長期面臨可靠依據缺乏的難題,其核心的烹飪技巧、風味調配等大多依靠師徒間的口頭傳授與心領神會,既沒有統一的規範標準,也難以進行規模化的教學推廣。針對這些問題,學校依託自治區示範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項目,聯合“地方菜系的開發與烹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融合研究”“基於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民族特色餐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等4項自治區級課題,開啓了疍家菜技藝標準化的系統探索。

學校爲此邀請了國家級技能大師、自治區非遺傳承人入駐校園,與校內教師共同組成研究團隊系統梳理疍家菜技藝,通過“教師對接大師”實現技藝的專業化解構,將大師的個人技藝拆解爲可教學內容,把“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模式轉化爲可複製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階梯式的育人流程。同時,通過開發《北海疍家菜工藝規範》《專項職業能力》等教材,搭建了從菜品規範到教學規範的轉化模型,實現了教師與大師、師傅與學生、菜標與教標的有效銜接,爲疍家菜技藝規模化教學奠定了基礎。如今,學校學生的實訓手冊中,每道疍家菜的製作步驟、用料標準、火候控制都清晰明確,曾經“憑感覺”的烹飪技藝變得有章可循。

以課程爲橋,讓技能培養對接需求

在學校的烹飪實訓基地裡,經常可見學生們身着廚師服、手持鍋鏟在竈臺前忙碌的場景。這個按照“前堂後廚”思路規劃的基地,爲學生提供了雙重實踐空間,後方實訓廚房可學烹飪,前方模擬餐廳能練服務,有效打通了講臺教學與餐檯經營的連接通道。

針對學生在技藝傳承中存在的短板,即缺乏餐飲行業所需的烹製、管理、營銷等綜合技能,以及職業發展空間受限等問題,學校創新構建了注重多方面銜接的傳藝專業課程體系:聯合北海市烹飪協會等16家單位成立“北海疍家菜產教共同體”,先後修訂4版人才培養方案,新增“疍家菜文旅融合”方向內容,並融入研學團餐設計、疍家菜文化講解等能力模塊,實現專業與產業的緊密銜接;校企合作制定《疍家菜課程產教融合標準》,明確了崗位職業能力要求,並據此開發了“疍家風味菜餚”“中餐熱菜製作”等4門校企共建課程,讓課程設置與職業崗位精準對接。同時,校外實訓採用循序漸進的培養模式,從跟着師傅實踐,到獨立承擔崗位工作,再到嘗試自主創業,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讓他們既能勝任廚房烹飪工作,又能駕馭前廳服務事務。

以平臺爲翼,讓教學成果走向社會

爲解決技藝傳承範圍有限、師生缺乏技藝實踐交流平臺的問題,學校依託疍家菜非遺美食實踐基地,積極推動具有實用價值的成果從校內走向社會。每年,學校都會聯合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舉辦“疍家菜小廚王”“疍家海鮮烹飪技能大賽”等賽事,學生們在賽場上亮出拿手技藝,於實操中體悟烹飪精髓,在比拼中錘鍊過硬本領。廚藝精練與“廚王”大賽的有效鏈接,已成爲學校搭建的技藝實踐共享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以賽促學,學校還構建起地方烹飪實踐與國際展示平臺的聯繫,通過接待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開展中華美食交流、承接柬埔寨等國人員培訓、向越南輸出“糕點麪包烘焙工職業標準”等活動,讓疍家菜成爲文化交流的載體。同時,學校也在技藝傳承與文旅產業的結合上發力,打造了疍家小鎮漁玥客棧,既可以用於師生實訓,也可以開展鄉村振興技能培訓、舉辦疍家美食展示交流活動等,目前客棧已接待各級各類培訓人員400多人,成爲當地文旅產業的示範基地,有力促進了疍家菜技藝的推廣。

竈臺連講臺,匠心續傳承。如今,學校中餐烹飪專業已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學生一次就業率超98%,斬獲各級技能大賽獎項400多項,學校專業建設水平也穩步提升,獲評“廣西特色示範專業及實訓基地”“廣西職業教育發展烹飪專業羣研究基地”等,成果輻射柬埔寨、越南等國家,成爲區域內疍家菜傳承與創新的標杆,有力促進了非遺技藝的職業教育傳承。

(作者單位:廣西北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26日 第06版

作者:賙濟揚 陳欣悅 李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