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觸摸千年文脈 匠心傳承“京”彩非遺
當青春與古籍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昨日,2025年“‘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之書香行——“妙手換新顏指尖傳文脈”首都高校學生參與國家級非遺古籍修復項目活動走進中國書店。在中國書店京華印書局大樓,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高校的40餘名學子親手體驗古籍修復技藝,在“故紙堆”間感受中華文脈的千年傳承。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首先參觀了京華印書局大樓這座百年建築,聆聽其百年曆史。隨後,古籍修復師講解了中國書籍發展的各個階段,以及隨着時代演變不斷更新、適用於不同功能的裝訂方式等。
在修復體驗活動區,數十張長案依次排開,上面擺好鑷子、刷子、噴壺等工具,以及等待修復的古籍散頁。中國書店古籍修復師楊弋告訴大家,這些散頁的最大“傷病”是蟲蛀和黴斑,“紙張太脆了,呼吸都得放輕”。只見楊弋屏息凝神、輕撫紙頁,一邊向大家講解要點,一邊小心翼翼將與古籍相匹配的修補紙覆蓋到破損處後精準裁剪,然後沿着裂縫一點點填補,再用噴壺將紙張噴溼,之後用刷子將紙上的褶皺刷平。
修復工作從細緻的觀察開始。同學們在補書燈的照射下,仔細檢查古籍紙張上的每一道裂縫和蟲蛀孔洞,確保不遺漏任何細微損傷。修復遵循“先大後小”的原則,優先處理最明顯的破損部位,再逐步修復細節。在處理蟲蛀孔洞時,需先以軟毛刷清理邊緣殘屑,再從備紙冊中精心挑選年代、厚度、色澤相匹配的補紙。補紙邊緣採用手撕而非裁剪的方式,使纖維自然交錯,與原紙無縫融合,最大程度還原古籍原貌。
面對複雜破損,指導老師現場示範關鍵技巧。“毛筆的角度要順着紙紋走,糨糊要少量多次塗抹……”老師一邊講解一邊以嫺熟的手法演示。最後,修補完成的紙張進入裝裱環節,裝框後作爲紀念品由修復者帶回收藏留念。
“看花容易繡花難。這個工作真沒想象中那麼輕鬆,真正上手時我的手一直在抖。”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尚曉康同學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他是中國書店的“粉絲”,也對古籍感興趣,因此一看到活動通知就立即報名了。“今天的體驗活動讓我感到文物修護的重要和不易——修復古籍時好像我們的千年文脈正在我的指尖上傳承。”他說。
據楊弋介紹,當天的體驗活動主要讓同學們瞭解修復的基本流程。在實際工作中,專業修復師面臨的挑戰要複雜得多。每部古籍都需要經過嚴格的科學檢測,包括年代鑑定、紙張成分分析、損壞程度評估等,還要精確控制修復環境的溫溼度、光照和酸鹼度。修復一部古籍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更長時間。“但成功讓殘破的書頁重現光彩時,那種成就感和文化使命感是無與倫比的——我們修復的不僅是紙張,更是在延續文明的記憶。”他說。
文/本報記者雷嘉實習生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