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學生「易吃到高熱量、低營養餐點」 醫:應搭配澱粉蛋白質

▲研究發現上課愈早的兒少吃得愈不健康,醫師認爲此與家庭條件息息相關。(圖/CFP)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孩子卻未必吃得好。國外研究發現,學生上課時間愈早,愈容易吃到高熱量、低營養的餐點,早起無助於飲食健康;醫師表示,此應與孩子趕着出門、早餐準備不足有關,但更重要因素可能是學子家庭的社經環境,社會若能給弱勢家庭更多支持,小孩纔有更多機會吃得好。

這項研究由美國雪城大學的專家進行,資料來源爲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家庭生活、活動、陽光、健康與飲食」(FLASHE)調查,參與者共1371人,平均年齡約14歲,女性佔51%,目標是分析上學時間與飲食行爲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顯示,若上課時間較早,較容易攝取到高熱量、低營養的食物,主因是糖漿、含糖飲料等攝取量增加;此外,早到校也和水果攝取量較多有正相關,和蔬菜的攝取則無明顯關聯。

對此,檯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萬德說,解讀這項研究不能只看「早起」或「晚起」,必須涵蓋其他面向,例如許多早起的學生可能因家境壓力,家長無法接送,所以必須早起趕車,或自己處理家務,餐點只能力求方便,而晚起的孩子可能因家庭條件較佳,家長有能力好好準備餐點或提供更多選擇,如此背景差異便直接反映在餐桌上。

陳萬德表示,若用餐求快,常吃麪包和果汁,方便雖方便,卻容易造成血糖波動,理想搭配應包含澱粉與蛋白質,才能提供穩定能量,上課也比較不容易覺得疲倦;他也強調,除了餐點內容之外,家庭經濟的壓力也會影響兒少代謝,每個學子身後有多少來自家庭與社會的支持,與健康更是息息相關。

對於研究結果,陳萬德認爲,美國的研究發現未必能直接套用到臺灣,但可以帶來的啓示是「上課時間會影響兒少飲食形態」,各界若能加強經濟弱勢孩子的支持,將有助兒少在飲食上擁有更健康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