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癌復發率高 輔助療法降低風險
肺癌患者可在手術後考慮接續術後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圖/123RF
許多研究建議,肺癌患者可在手術後考慮接續術後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當前已有愈來愈多術後輔助治療藥物,如化療、標靶、免疫治療等可供選擇。
2025癌症論壇暨工作坊「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將於4月12日、13日舉行,黃俊耀將發表「早期肺癌新契機,術後標靶降低復發風險」,歡迎民衆報名參加。
臺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記者曾吉鬆/攝影
開刀後復發 兩年內高峰期
黃俊耀表示,早期病患治療以開刀爲主,但癌症就像是一個啓動機關,當身體曾經罹癌,即使開刀、療程結束,未來還是可能面臨癌症復發、轉移風險。根據臨牀觀察,兩年內是復發高峰期,以肺癌病患半數以上帶有EGFR突變基因族羣爲例,無論復發或遠端腦轉移機率都特別高,病患更要定期回診、追蹤,且留意是否有頭痛、認知功能改變等遠端腦轉移徵兆。
近年研究顯示,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早期肺癌病患,在開刀切除腫瘤後,若能進行術後標靶治療,可降低疾病復發、腦轉移機率,死亡風險也會降低;另針對ALK基因突變,也有相對應、有效的標靶藥物可用於術後輔助治療,但這類治療方式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
黃俊耀也分享,門診中有中年女性病患特別從彰化來臺北就診,由於有特定基因突變,手術後接續術後標靶治療,至今情況穩定,維持生活品質。
在黃俊耀所治療的病患中,從年輕人、中年人到老年人都有,他發現年輕患者一旦確診罹患肺癌,癌細胞分化速度往往比較快,但不少年輕或中年病患往往因爲工作忙碌等因素,不太願意面對癌症復發議題。對此,他常耐心鼓勵、說明,期待病患可以獲得更好存活率及生活品質。
復發易轉移 定期回診預防
不過,黃俊耀指出,這類術後輔助治療,可能產生皮膚疹及長痘痘等副作用,有些患者會因爲這樣拒絕後續治療,覺得開完刀就治癒了,不瞭解實際上治療目的是要降低復發、轉移的風險。
黃俊耀叮嚀,肺癌病患即使在早期完成手術療程後,也要定期回診、追蹤,主要原因在於一旦復發,很可能就已經出現腦轉移、骨轉移。平常如果出現頭暈、頭痛、走路走不穩,或運動時突然特別喘、睡覺睡到一半感覺到背後骨頭好像有一根針刺過來,或有黃疸、皮膚癢等症狀,建議儘快就醫,進一步找出原因、及早治療。
2025癌症論壇暨工作坊「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
論壇時間:
4月12日(六)9時至16時(8時30分開放入場)
4月13日(日)9時至12時(8時30分開放入場)
地點:
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中心(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2樓)
免費報名
工作坊時間:
4月13日(日)14時至16時(兩場擇一參加,13時30分開放入場)
1.【癌友吃出好營養】政大公企中心 A939會議教室
2.【癌後運動處方 有動「5」保庇】政大公企中心 A937會議教室
每場報名費100元
報名:02-8692-5588轉5616、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