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出院」解病牀荒 下半年上路
健保署着手擴大在宅急症照護,擬將化療、慢性肺病等納入,並推動早期出院模式,住院病患不一定要完全康復才離開,可在宅接受照護,預計下半年上路。示意圖爲急診通道。(本報資料照片)
住院一牀難求,導致急診壅塞。健保署除檢討救命科支付標準,也着手擴大在宅急症照護,擬將化療、慢性肺病等納入,並推動早期出院模式,住院病患不一定要完全康復才離開,可在宅接受照護,預計下半年上路。醫界對此表示支持,病團則呼籲金管會發函商保公司,讓病患在宅住院也能得到理賠。
在宅急症照護計劃允許病患出現尿路感染、肺炎、軟組織感染時,能在家、機構中接受照顧。醫療機構遠距監測生命徵象,並設有24小時緊急聯絡中心,必要時上門訪視,或透過綠色通道將病患送醫。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試辦在宅急症照護後,過去需住院2周的感染症患者,治療天數減至平均6.5天,他透露,在宅急症照護的下一步,將思考化療、心衰竭、呼吸衰竭、其他感染症、慢性肺病等是否納入。除適應症擴大,也將推動早期出院模式,現行在宅住院病患是出狀況時後送,未來將「反過來做」,不一定要完全康復纔出院,能早點回家,在宅接受照護。
亞東醫院外科暨創傷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認爲,站在醫管角度,完全支持提早出院,讓牀位活化。牀位是社會資源,病差不多好了,就要留給需要的人,若追求「住好住滿」,親人需要牀時,別人也「住好住滿」,就沒牀可住。
他提醒,病患在乎的是,回家後是醫院繼續照護,還是診所?若需後送,有沒有資源?要對病人、家屬、醫療機構都有好處,才能成功。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樂見導入在宅照護,但提醒留意商保問題。以白內障爲例,可從住院轉到門診理賠,是因理賠明確講到「白內障手術」,不清楚住院定義可否從醫療院所轉換到在宅,或許需金管會發函通知商保公司。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則表示,上路後,務必監測是否有需住院的病患被「半強迫」送出,建議透過大數據試算符合提早出院資格者有多少、資源夠不夠,確保病患得到連續性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