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批臺灣的電是髒電 經濟部駁:綠電佔比達12%
經濟部強調臺灣去年能源結構有12%爲再生能源,反駁李鴻源指稱臺電的電是髒電。(圖/報系資料照)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在網路節目提到,臺灣錯誤的能源政策已經變成國安問題,低碳電力只剩下4%,對此經濟部13日反駁,強調臺灣再生能源佔比在去年有12%,核三廠除役後供電持續穩定。
李鴻源指出,國際能源趨勢看的是核電加上綠電的低碳組合。核三廠關閉前,臺灣低碳電力佔比16.4%,排在全球第132名;關閉後僅剩約4%,等於直接宣告臺電的電是「髒電」,並進一步舉例,丹娜絲颱風就揭露了臺灣光電佈局的脆弱,不該種電的地方硬要種,如今還面臨廢棄光電板處理難題。
對於李鴻源的說法,經濟部能源署指出,發展綠能是順應世界趨勢,滿足國內產業綠電需求,而核三除役後的非核期間,再生能源佔1成且供電持續穩定。
事實上2024年臺灣的再生能源佔比有12%,明顯高於李鴻源指稱的低碳電力僅4%,2025年6月無碳的再生能源發電佔比10.8%,歷經政府多年落實增氣減煤政策,燃煤發電降至38.3%,並未如李鴻源指稱的非核後低碳電力僅4%,燃煤佔比90%,發電是髒電等情事。
能源署強調,面對國際供應鏈對綠能要求的剛性需求及國內半導體對RE100綠電要求,臺灣需要的是更多的綠電。透過二次能源轉型,拓展多元綠電來源,除了持續推動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等成熟綠能外,亦積極發展地熱、小水力等前瞻綠能及佈局氫、氨能等新興能源技術,滿足產業綠電需求並同時規劃新增基載電力,纔是目前最重要的國際發展趨勢。
能源署重申,臺灣重啓核電程序上有2個必須,除核安會必須依法訂定「安全審查程序辦法」,臺電也必須依照核安會訂定的辦法進行自主安全檢查,評估有無重啓安全條件、重啓的期程與成本效益;並秉持「核安無虞、核廢有解及社會共識」等3個原則來處理,且我國對於如SMR或核融合技術等新型核能技術持開放態度均不排斥,持續關注全球各項新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