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向烏克蘭提供新軍援,德國發生了什麼 京釀館
德國宣佈對烏援助金額減半,圖爲德國總理朔爾茨 資料圖/新華社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8月17日,作爲德國執政聯盟削減開支計劃的一部分,德國政府將暫停向烏克蘭提供新的軍事援助。
8月16日,由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綠黨和自由民主黨(自民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就削減開支達成最終一致,通過了2025年預算草案協議。根據計劃,德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將削減一半,減至40億歐元,以優先滿足其他國內支出需求。
據聯邦議院預算委員會成員的消息,由於本年度的援烏預算已經用盡,明年援烏計劃已經超額,這意味着德國政府無法爲烏克蘭提供新的援助。
德國是烏克蘭第二大援助國,截至目前,德國援烏總價值已超過370億歐元,僅次於美國,在歐洲國家中居第一位。所以,德國對烏援助金額減半的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
有分析認爲,這意味着德國將不再給烏克蘭撥款。不過,烏克蘭方面指責這種說法是“信息操縱”。德國財政部部長林德納18日也迴應稱,不會“斷供”烏克蘭,但未來部分援助將轉向國際項目,尤其是七國集團利用凍結的俄資產向烏克蘭提供500億美元貸款。
一方面是援烏金額減半,一方面是暫停援烏新軍事項目,德國發生了什麼?
起源是德國要重啓“債務剎車”
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德國援烏總額持續增長。2022年,德國對烏軍援只有16億歐元,2023年增長到了50億歐元,2024年,又增長到了80億歐元。
德國援烏金額翻着跟頭上漲,其重要背景是,2020年3月,爲應對疫情,德國暫停了“債務剎車”。“債務剎車”是德國最重要的財政約束機制,並在2009年寫入了憲法。根據“債務剎車”條款,德國新增財政赤字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0.35%,以保持預算平衡。
暫停“債務剎車”爲德國政府編制財政預算提供了自由發揮空間,這是德國在過去近3年援烏金額能夠不斷加碼的主因。
2024年德國援烏金額達到80億歐元,雖然“豪邁”,但也給德國留下了170億歐元的財政缺口,此事還一度鬧到了德國聯邦法院。
爲此,“紅綠燈”執政聯盟不得不大幅削減政府開支,2024年原先約4800億歐元的預算最終削減到了4500億歐元。這也標誌着德國開始重啓“債務剎車”。
今年7月,“紅綠燈”執政聯盟又就2025年財政預算計劃達成了一致。根據計劃,德國2025年預算草案規定支出4806億歐元,新增債務438億歐元。德國債務水平仍高於憲法規定,這就要求政府各部門繼續削減開支。
在此約束下,德國把援烏金額削減了40億歐元。不過,德國自己2025年整體軍費開支將創紀錄地達到753億歐元。對比之下,爲何援烏金額減半,就見仁見智了。
圖爲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資料圖/新華社
曝出援烏金額減半的時間點敏感
“紅綠燈”執政聯盟編制的2025年財政預算要等到11月德國議會批准才能成案,由於今年援烏預算已用完,所以德國目前只能暫停新軍援。
理論上,德國議會審議2025年財政預算時有可能要求增加額外預算援烏,重啓新軍援。不過概率很小。
目前,德國經濟仍處於停滯狀態。2023年,德國經濟衰退了0.3%,今年以來,德國經濟只在1月-4月增長了0.2%,之後又陷入了萎縮。德國8月ZEW經濟景氣指數(分析師對未來六個月的經濟預期)大幅下滑至19.2,遠低於經濟學家們預測的29.0。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14日承認,德國政府尚未能克服經濟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在援烏事項上大掏腰包,勢必引發比以前大得多的阻力。
另一方面,北溪管道爆炸調查漸趨明朗也引發了德國的疑慮。2022年9月,北溪1號的兩條管道和北溪2號的一條管道,在丹麥的博恩霍爾姆島附近遭到破壞,德國、丹麥和瑞典隨即展開調查。
到今年2月,瑞典和丹麥相繼宣佈結束調查,並將責任方指向“一個由國家發起的團伙”。但作爲主要受損方,德國方面仍在繼續調查。
德國的調查顯示,一個6人團隊與北溪管道爆炸案有關。今年6月,德國聯邦總檢察長首次對團隊中的主要嫌疑人、烏克蘭人朱拉列夫在歐洲內部秘密下發了通緝令。
朱拉列夫此前一直住在波蘭首都華沙附近一個小鎮上,但已於7月初返回烏克蘭。8月份,波蘭檢察官表示,他們確實收到了德國聯邦檢察官辦公室發出的歐洲逮捕令,但由於德國方面沒有在申根系統中輸入嫌犯相關信息,因此波蘭邊境警察未能逮捕嫌犯。
此事發生後,烏克蘭方面否認政府與嫌犯之間存在任何關係,但德國政壇一些人物還是把矛頭指向了烏克蘭。日前,歐洲議會第二大黨、在德國議會擁有78個議席的德國選擇黨領導人魏德爾就在社交媒體呼籲,德國應該向烏克蘭索取國家賠償。
魏德爾在社交媒體呼籲,德國應該向烏克蘭索取國家賠償(視頻截圖)
儘管德國政府官員否認北溪管道爆炸調查與削減對烏援助有關聯,但這兩個重大消息接連被曝出,難免令人產生聯想。
或改變歐洲國家援烏模式
還要看到,儘管德國削減對烏援助的金額不算大,但這種改變有可能產生聯動效應,導致歐洲國家改變援烏模式。
歐洲國家早已不堪重負。例如,2023年歐盟承諾一年內向烏克蘭提供100萬枚炮彈,結果過了一年,烏克蘭方面表示僅收到了一半的彈藥。
除了產能跟不上,歐洲國家的經濟也是制約無償援烏的重要因素。歐洲央行8月的最新數據顯示,整個歐元區今年第二季度的經濟環比增長了0.3%,而人均勞動生產率同比下降了0.4%,就業人數只增長了0.2%,許多企業放緩了招聘步伐。
今年6月,G7(七國集團)峰會決定用俄羅斯被凍結的超過2600億美元資產所產生的收益作爲抵押,向烏克蘭提供500億美元(約合457億歐元)的貸款。德國現在就盯上了這個無需自掏腰包的新援烏途徑。其他歐洲國家很可能會跟進。
德國等歐洲國家要把無償援烏模式逐漸改爲有償模式,也有受美國大選刺激的因素。特朗普此前曾提過用無息貸款而非無償贈予的方式援烏,他的競選搭檔萬斯更是明確表示過反對軍援烏克蘭,讓歐洲自己想辦法。
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宮並削減對烏援助,勢必讓歐洲承擔更多的援烏成本。所以,儘快改變援烏模式,少用預算多用俄羅斯海外資產產生的利息等收益,就成了德國等國急着要做的事。
當然,改變援烏模式也不是沒有代價的。比如,如果烏克蘭未來還不起貸款,是否真的會沒收俄羅斯海外資產產生的收益就是問題。因爲沒收俄海外資產,還涉及會不會影響金融信用的問題。不過,這種頭疼事遠沒有當下的經濟停滯和美國大選緊迫和重要。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