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屋檐下,TA們的黨羣服務站有點特別……

七月的上海,暑氣蒸騰。外賣騎手小程拖着行李箱,站在靜安區止園路621號聯寓公寓門口,心裡有些忐忑。這個被稱作“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的地方,真能成爲他在大都市的落腳點嗎?

推開公寓大門,映入眼簾的不僅是窗明几淨的公共空間,更有一抹鮮亮的紅色——黨羣服務站的標識清晰可見。一位佩戴黨徽的工作人員熱情地迎上來:“歡迎回家!先安頓下來,有任何需要隨時找我們‘家委會’。”小程沒想到,“家”的感覺,從入住的第一刻就悄然生根。

提前“安家”的紅色堡壘

小程的安心感並非偶然。早在公寓建設之初,黨建工作的“紅色引擎”就提前介入。“不能讓城市建設者管理者們住進服務管理的‘空白地帶’。”街道工作人員回憶道。他們的策略是“黨建搶跑”——公寓開放之日就是組織紮根之時,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黨支部同步成立。經驗豐富的專職黨羣工作者帶着“聯新卡”“知新包”提前進駐,組織關係轉接、流動黨員登記、入黨申請諮詢的窗口早已在黨羣服務站敞開。公寓運營經理李猛就是在那時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這個2024年9月建成的“嵌入型”“港灣式”站點,與同時入駐的善居街區黨支部形成“雙支部一陣地”的零距離共融共建格局。站點同時作爲街道善居綜合網格主陣地以及“靜鄰暖流”流動黨員之家,它不僅溫暖着公寓裡幾百名住戶,更像一塊磁石,吸引着周邊20餘家新興領域黨組織和流動黨員前來“充電”,思政教育、法律諮詢、心理沙龍的資源在這裡被精準“切配”,送到青年打工羣體的心坎上。街道派駐的專職黨羣工作者笑着說:“我們要讓每個走進來的人都知道,組織就在身邊,黨員就在眼前。”

“我的社區我做主”的青春脈動

公寓規劃之初,街道就聯合管理方邀請百位青年“極客”參與方案設計。“我們最懂自己需要什麼!”第一批入住的護理員小沈興奮地說。於是,智慧門禁、共享廚房、健身房、閱覽區、影視廳甚至迷你醫務室和理髮角,這些凝聚青年智慧的功能區從藍圖變成了現實,真正實現了“拎包即住,無憂生活”。

黨羣站點工作人員與公寓管理方定期碰頭,排摸整理“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梳理20餘項黨羣服務資源供服務對象點單。很快,“四季生活節”、公益電影放映、反詐專家進公寓講座、便民理髮日、社區醫生義診紛紛落地。今年初,在街道協調下,聯寓社區長者食堂也飄出了飯香,不僅解決了大家“下班吃口熱乎飯”的問題,優惠的價格還吸引了周邊社區的老年人,小小的公寓樓裡,洋溢着跨越年齡的煙火氣和人情味。“以前覺得租房子就是睡個覺,現在感覺真像住在一個迷你‘完整社區’裡,啥都不缺!”飯店服務員小趙感慨道。

從“住客”到“家人”的角色蛻變

“變化是肉眼可見的。”公寓負責人、黨支部書記遊壽林在監控室看着井然有序的公寓畫面,深有感觸。“以前管租客公寓,頭疼的是流動性大、參與度低。現在,在街道黨工委的穿針引線下,工會、婦聯、團支部這些羣團組織全進來了,像三股暖流激活了整個社區。”他如數家珍:“區總工會的‘服務職工綜合體’落地,老字號展銷、非遺體驗讓工友們有‘家’的親切感;區婦聯的‘新域芳華’婦女之家,成了保潔大姐、護工阿姨們說心裡話、學新本領的‘孃家’;團區委的青春公寓牌子一掛,那份《寓見·靜安創建攻略》和《靜夜樂羣服務指南》就成了青年入住的寶典。”

在“多格合一”工作推進中,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引進周邊特色法治資源,逐漸成爲多元參與城市網格化治理的根據地和實踐地。“青春公寓家委會”——住戶代表、管理員、社區民警、衛生中心青年時常在“小新議事廳”共商共議。流動黨員常晴晴積極加入新時代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志願者小分隊,通過溝通調解和制定《室友公約》,成功化解了公寓住戶間的作息糾紛。快遞、外賣小哥自發當起了“流動網格員”和“安全啄木鳥”,走街串巷時順帶就把社區安全隱患啄出來了。還有青年黨員帶頭成立的“夜歸服務隊”,深夜晚歸的住戶,總能看到一盞特意留的燈。他們走出小門,爲“大家庭”出力,從被管理者變成熱心當家人,參與巡邏、調解、提金點子,這種主人翁意識,就是黨建引領下最寶貴的治理資源。

穿透壁壘,共築理想家園

聯寓公寓的故事是共和新路街道探索黨建引領穿透式治理的一個生動切片,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條路徑:黨羣關係在零距離的組織紮根和服務互動中日益緊密;人才服務在精準對接青年需求中彰顯溫度;社區治理在激發內生動力與多元參與中實現高效。

未來,共和新路街道會將新時代城市建設者之家的經驗複製推廣至更多新型居住社區,爲青年人才和城市建設者們打造安心、舒心、有歸屬感的“理想家”,讓紅色引擎驅動“家”速度,讓超大城市治理的基石更加堅實。

(來源:七彩共和新)